我也看了不少评论,大多说男主有幻想症之类的,还有人格分裂,警察这个身份是他臆想出来的,真实身份就是个老师。但按这个思路的话,有几点说不通:
首先,他老婆。主角醒来后,只有一个人也换了身份,就是他老婆,名字变成美香,是局长夫人,其他人的身份都没改变。那这个人肯定是个关键点,而与她见面时,很明显她不认识男主,这应该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既然男主以前没见过她,又怎么能把她臆想成自己的老婆?
其次,如果是臆想出来的画面(或者梦境),一般来讲,本人也会在这个场景内。但我们看电影前半段,男主是火灾后才出场的,可能有人会说前面出场的秀赫也是男主,人格分裂嘛。但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场景是这两个角色都不在场的。用这个理论去检验电影后半段,却惊喜的发现从男主醒来到电影结束这近50分钟的时间,居然全是男主视角!!!
所以我得到结论,后半段全部是男主的梦境,而前半段故事是真实的。现实中他还在烧毁的房子的小阳台上睡觉呢。他也根本没有幻想症,没有人格分裂。
下面列一些后半段是梦境的佐证:
1. 男主烧死小男孩父亲事件:在梦境中杀死一个人,一会又发现他还活得好好的,转头一看,自己杀死的是其它东西,这是很典型的梦境。
2. 男主老婆有一句小抱怨,嫌男主赚钱少,男主嘀咕赚钱少还不是嫁给了我。而梦中,在潜意识作用下,他老婆就嫁给了局长。
3. 男主遇到编织课老师,谈话中提到了男主之前有上她的编织课。不觉得奇怪么?这么个大男人学织毛衣,织布娃娃?但他们谈话中都没有提出这个质疑。因为在梦中,往往不容易察觉一些不太符合常理的事。
影片最后,我认为男主醒过来了。与编织课老师在家里吃饭的场景后,2秒左右的黑幕,然后出现男主一脸恍惚的在路上走着(着装与他睡着之前一致)。我觉得男主接受了梦中的身份,很可能在这个梦中待了很久,与编织课老师两人应该有在一起,甚至过了一辈子。而现实中第二天早上,男主就醒过来了。
-----------------------追评------------------------
庄周梦蝶(某度百科):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是不是很贴合这部电影呢?电影末尾男主有一句话“多么美好”,我认为是男主完全接受了新的身份之后发出的感慨。就像庄周梦中的蝴蝶,多么愉快且惬意。
3分钟,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票就被抢光。假如不是朋友承让,今年,我就跟电影节擦肩而过了。
得到的一场电影,是韩国电影《非常真相》。这些年,韩国电影以其敢于针砭时弊的勇气,赢得了不少中国电影观众。我以《熔炉》等电影的品质来类推《非常真相》,对它充满了期待,虽然放映该片的电影院有点远,在上海市郊的嘉定区,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不放弃。
从家里出发开车到嘉定影剧院,需要一个小时。打开收音机,正在播讲的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已经进入到了这一段:"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委托,去巴黎寻找抛妻别子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在穷人群居的比利时旅馆找到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后,"我"确信,这位前证券经纪人并不像伦敦人传说的那样带着新欢在巴黎正过着好日子。既然如此,"我"相信自己能完成斯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嘱托将查理斯劝回家,但是,对面这位貌似已经穷困潦倒的前有钱人,铁了心地要留在巴黎学习绘画。
学生时代就读过这本小说,后来,震慑于高更的绘画作品又不止一遍地重读《月亮和六便士》,我当然知道小说接下来的情节,于是感叹:"毛姆怎么就能将一个人所共知的公众人物的故事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呢?"而初读到毛姆这部杰作的同车人则表示不解:一个人怎么可以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抛弃家庭和孩子?他留在伦敦边做老本行边学画画,不行吗?
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仰望星空的,大多数人则是为了捡拾六便士。我刚想把对毛姆这部小说的共识复述一遍时,电影开始了。
贫困的童年并没有遮蔽掉秀河性格中特别明亮的那一部分,这位从首尔到韩国某个小乡村来教书的青年人,晚霞里遇到一棵果树,秀河上前摇晃了几下,发现摇落下来的果实香甜可口,便满足得喜笑颜开,"太美好了",他对身边美丽的妻子说。 有妻子的陪伴,秀河即便回忆起从来不曾大块吃过野生菌的童年往事,神情也是轻松又欢乐的。然而,令我们大感意外的是,夜幕降临之后,妻子就成了秀河的大麻烦。那时,柔弱的女人有时候会变身秀河死去多年的母亲,有时候会变成特别能打的女战士,有时候又会变成伤害秀河的恶魔……一直疑惑首尔的年轻人怎么跑到他们这里来教书的村里人,顿时明白了,原来得了怪病的秀河太太需要避人耳目。为了不让无辜的学生家长被意外袭击的事件再度发生,村长让人为秀河家的门窗装上了铁栅栏,天一黑便锁上,直到太阳冉冉升起后,再由专人开锁让秀河去学校教书、让秀河的太太去服务社学习编织。 那晚,秀河家的铁栅栏照例被一一锁上后,屋里意外失火。由于掌管钥匙的村民外出寻欢作乐了,等到村里人和消防队强行进入屋子,秀河他们俩已经死亡。
警察卢炯久匆匆忙忙出现在案发现场。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卢炯久步步深入的调查是想知道该由谁来为这对琴瑟和谐的年轻人的死负责,哪里想到,被村里人强劝了一杯松针酿的酒后,酒醒的卢炯久变成了村民嘴里的老师。警察做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了村里学校的老师?卢炯久不愿意丢失以前的身份,然而,家门的密码已不是他记忆中的那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也不知所踪,甚至,警察局也不承认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名叫卢炯久的警察……
所有《非常真相》的中国观众都以为,随着情节发展,电影会给我们这样一个交代:村里人为了掩饰致秀河夫妇于死地的罪过,在松针酒里下了迷魂药,从而让卢炯久做不成警察,也就不能让真相水落石出。诡异的是,情节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惯常思维往下推进。剧终前,在温泉卢炯久被服务社教秀河夫妇编织的女老师认定为就是秀河,以秀河的身份与女教师聊得心心相印后,女教师告诉卢炯久,迟迟不结婚是因为一到夜深人静时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这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群人白天和夜晚会有着不一样的面目吗?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中译者将英文片名《ME and ME》翻译成《非常真相》的原因吗?是的,在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郑镇荣看来,相对于是不是村民致死了秀河夫妇和村民们有没有陷害过警察卢炯久,双重人格才是形成这部电影中各种疑惑的真相!
由于《完美真相》的表达过于隐晦,中国观众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出了5.1低分的同时,纷纷就这部电影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想法。我比较赞同的一种说法是,郑镇荣想用电影这一相对通俗的艺术形式试图告诉我们,具备双重人格的个体要在这个世界上正常地生活,有多么艰难。
故事已然云山雾罩,郑镇荣在运用电影手段时又喜欢耍花招,他打乱了时间轴,用交错的时空来叙述故事使得《非常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其实,在那个小村子里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秀河夫妇,从首尔来小村教书的就是卢炯久,一个一到夜晚就会不能自控地变成另外一个人的双重人格者。秀河夫妇是卢炯久幻想出来的一对璧人,是他假如爱上一个人并与之结婚后会产生的后果。事实上,卢炯久也爱上了一个人,她就是服务社里教他编织的女老师……影片结束在迷茫的卢炯久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喧嚣的街道上。就这个结尾而言,英文片名《ME and ME》似乎更切近这部电影的主题:阳面的我应该如何面对阴面的我?
电影《非常真相》用了非常极端的叙事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双重人格者内心的苦闷。当看到5.1这个低分时,郑镇荣会不会倍觉苦涩?无论如何,我会给《非常真相》一个不错的分数,以感谢这位韩国导演所做的尝试。也许,一部《非常真相》并不能完全解开我关于双重人格这一心理问题的全部疑惑,但是,对《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男主角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别子学画画的选择,我又多了一层理解:40岁之前,阳面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证券经纪人,阴面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拥有画家梦的男人。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人没有像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那样只让阴面的自己在夜深人静时跑出来撕扯自己,而是果断翻面抛弃阳面的自己从此以阴面面对全世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比一个世纪后的卢炯久果敢多了,那是因为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颗能在夜空中熠熠发光的星星——谁都知道,毛姆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为蓝本写作的《月亮和六便士》。
最近看的电影都没评分和影评,这部是真忍不住了,看到赵震雄和亚洲女王一起吃饭然后还在期待后面剧情,然后镜头一转,电影结束了。。。。
懵逼树上懵逼果,懵逼树下你和我。我是真懵逼了,好久没看过这种看不懂的电影了。
虽然从开头看到教师老婆被各种东西附身时就猜测这部电影肯定不会按套路出牌,看的时候也一直在猜测导演的意图,比如精分,比如用鹿和佛像隐喻什么,比如梦境等等,但正在猜时,立马就完了???
又赶紧来豆瓣翻了翻评论,可是看的都不太站得住脚啊。
比如精分的,如果教师是他的本体,他能连小学数学都不会?学校里明显他是个全科老师啊。
如果是隐喻,那我真看不懂,毕竟不懂佛教等文化。
但如果说是警察梦境的,咋一想挺靠谱,但又一想,难道这部拍的就是一个警察喝多酒在案发现场做的无聊的梦?导演这么无聊?这也太扯了吧。
我又用翻译软件翻译了一下韩文名,出来是消失的时间。看到片名是非常真相,影片里翻译出来的是双面追缉。好吧,指望片名破案没指望了,我看到分类是剧情片,豆瓣分类是悬疑片,好吧,还是没头绪。
看了评论基本一半倾向于精分,一半是梦境。
很多给分高的观点是这部电影拍的特别好,可以多刷多回味多解读啥的,适合喜欢思考智商高的人看,好吧,我承认我智商低。
在我认为,一部电影好不好,够不够有悬念的前提是多数甚至只有小部分观众要看得懂,要看的明白。
就跟盗梦空间禁闭岛杀人者的记忆这些电影一样,再悬疑它都有线索来让你回味,让你来找破绽。
这部呢?呃,我智商低,真看不出来,奇怪的场景满打满算五个,
失火的那个火光一场,
警察老婆说警察喜欢自言自语一场,
警察杀村民一场,
村民同学的心理医生那场,
警察去找酿松针酒的老人一场。
哦,还有一点,警察一直到一小时二十五分才换衣服。
在学校和小孩说话好像变成白色衣服,然后温泉换了西装?结尾走在街上又是开头那件,不知道算不算疑点。其他就看不出来了。
压根不给破绽让我找啊!!!温泉看到开头陌生男女是教师夫妻时刚觉得剧情开始发展时,就没了啊!!!你给我个猜的机会啊!!!结束的也太突然了吧!!!亚洲女王一哭就结束了,合着你逗我玩呢!!!
就这样吧,我是分析不出来到底是精分还是梦境,你们随意吧,谁杠谁就对。
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片,最初是因为题材涉及附身鬼怪以猎奇的心态去看的。但实际发现其叙事手法更像是一部讨论精神病人世界的剧情片。 正片可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以男主身份的切换为分界线。第一部分的男主是警察身份,这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将乡村教师博学多才而又温和谦逊的性格表现的很好,采取平铺的方式也折射出了村民们对于在自己认知以外事物的惊恐,以至于以自我保护的名义采取了一系列偏激的手段干扰教师和妻子的正常生活。美好的小镇风情被一阵大火烧毁。男主以警察身份介入,在调查过程中不断抽丝剥茧,最终随着一场聚会过渡到第二个身份:教师。如果第一个身份是美好的幻想,那么后半部分就是残酷的现实,男主经历了自我否定--怀疑--将信将疑--自我认可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很多影评说最终男主实现了自我超脱,对身份之事不再介怀。当然这是大众最偏爱的结局,就像公主和王子一定会过上美好生活那样。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神世界的重构对男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部剧也许是热爱思考者的天堂,但也可能是喜欢跟着编剧走的大众影迷的地狱。因为自始自终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或者定论。事实如何全凭观影者自身的想象,但也许恰是这样开放式“戛然而止”的结局使其入选了今年电影节的播放名单。
首先吐槽一下中文译名非常真相,片名叫消失的时间显然更加贴切一些。
评论里面有不少因为看完一脸懵,而给出了低分评价,着实有些可惜。
作为nh电影业夏季复工复产浪潮中的一部,这部电影其实是不太能够被更多的人发现的,活着和釜山行2这两部电影显然是大势中的大势。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赵震雄一个人走在街头,与行人擦肩而过,落寞而又萧索,唯一的区别就是片尾主角说了一句真好,这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始。就在他自以为他自己诚实的勇敢面对自己并且做出改变的时候,那位多重人格的女主被上天降临到他身边,俩个人一起走向了毁灭!
赵震雄内心深处构建的精神世界显然比他妻子只在晚上转换人格要强大的多,并且把内心深处的世界要在现实世界付诸于实施。赵震雄分别构建了俩个精神世界来应对现实。一个是从首尔来到这个小乡村归隐当老师的小青年,并且还带着一位长得嗨乖又温柔的妻子一起来的,当然这位妻子也是他内心幻化出来的。村里面众人都不理解改什么不在首尔当老师,非要跑到这乡下当,他只好借由他精神世界构建出来这位年轻老师说出一堆理由来搪塞。到了晚上,这位长得乖又温柔的妻子就变身了,时而是他老妈时而是gagman时而是跆拳道选手,并且俩人对生孩子这件事上有矛盾。他妻子晚上会变身这件事还是被村民得知了,村里人觉得他妻子是异类,于是背着他召开村民大会做出了每晚要把他妻子锁在自家阁楼的决定。每晚小青年老师和妻子一起锁在阁楼,到了早晨由村民解锁放出来,直到有一天关着他们俩的房子着火了,小青年老师和妻子双双殒命与大火之中。
剧情进行到这里,第一遍看的人肯定认为,这个村子处处诡异,村民内心邪恶无比。接着剧情脉络,这时候赵震雄所饰演的警察炯求天降正义来村子查案了。 这位炯求不需要内心幻化人物,男主不管是从内心却还是现实都坚信自己就是那个炯求警察,要把村子烧死年轻老师夫妇凶手缉拿归案,引起村民的巨大恐慌,最后由一位老者设宴灌醉炯求。炯求酒醒过来后,这个世界一切都变了,人们不再惧怕他是警察,全部称他为老师,他内心世界并且在现实中幻化作为那位叫炯求的警察,他的那位叫全智贤的妻子和一儿一女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当然电影里面这位全智贤妻子是导演的恶趣味,与那位叫车秀妍的女演员有关。电影中他现实中的女友和他精神世界中年轻老师的妻子产生了交集,一位是针织课程的老师,一位是学生。更加诡异的是此时那位学针织的妻子是由他幻想出来扮演,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男主是这位现实中女友的忠实卑微舔狗,女友从首尔到乡下他就跟着来乡下,喜欢泡温泉就跟着泡并且把遇到的人和对话全部用于丰满内心的精神世界。男主对自己有了清醒认识并且试图去作出改变都源于村民带他去当医生的同学那儿看病,然后去参加同学聚会,里面有一位叫做全智贤的女性,并且是警察署长夫人,生了俩个孩子。这时候他意识到一切都是虚幻的,他引以为傲的警察身份,内心世界构建出来一位叫炯求的警察,有一位气质优雅的名叫全智贤的妻子,而且还生了一对龙凤胎,这一切简直太美好了,以至于让他在现实世界固执要当这位叫炯求的警察,现在通过这个聚会把这一切都打破了。
事态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男主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正常。直到遇到了女主,俩人以前就见过,女主记得,男主这颗精神错乱的大脑现在已然不记得了,但潜意识却永远忘不了,因为他一直把女主不用的号码当做自己的来珍藏。男主请女主到家里吃饭,作为答谢,女主分享自己的一个秘密给男主:她有多重人格,到了晚上就会变身。女主因为这个精神及其痛苦还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男主无比的震惊,这是虚幻照进了现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轮回......
人生的断舍离其实无人可以参破......
这部影片,是通过第一视角描写一个人是如何分裂的。
分裂的原因源于敏感的内心和对家庭的渴望,虽然片中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很多片段都把我们指向这个方向。
其实,片中第一个女友是他的第一个妄想,也是他内心的隐私,这是他与自己孤独相处的欲望,他幻想女友可爱,温柔善解人意,从同学烧烤聚会中看出他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很大,别人都已成家生子,所以,他把问题妄想给了这个虚拟的女友,他让这个女友有双重人格,他让这个女友不想生育。
但他的人格分裂表现是藏不住的,片中被邻居发现告诉了村里人,于是要把女友关起来,但是第二天还是承受不住那份美好,他渴望家庭,渴望孩子,于是他幻想女友同意了要孩子的请求,但他在乎真实世界的眼光,他害怕自己的幻想破灭,于是他幻想一场大火与女友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他憎恨这些逼死他和女友的邻居村民,他决定要用警察的身份用正义来惩罚这些人。于是他唯一的一点理性伴随他的一场梦消失了,随着电话那头校长的催促,当他当他再一次回到真实世界的时候,他的世界是崭新的,他的信念是崭新的,他忘掉了过去的一切。
但是随着,与身边的人接触过后他的新世界,信念一点点剥落,一点点还原。与医生的一番谈话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而后,与署长夫人的谈话,才让他坚定了信念,让他再一次感受到真实,在最后他女友意外的出现,男主理智的与这一次幻想做出了诀别。
感觉真好~
剧情结束后,我来说说感受,我们生活在注重隐私但功利性极强的时代。让我们过于重视自己的内心,也让我们过于隐藏自己的不足。当我们内心隐藏的东西,被别人发现,就会感到羞耻,就会想要逃避,就会想要脱离。其实,没有必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心的阴暗面,没有谁比谁肮脏,勇敢面对问题,不要逃避才能够拜托恶性循环的煎熬,当你鼓起勇气面对的那一刻,所有的困难都失去了力量。那一刻,你会发现,感觉真好~
---------------------------------------------------------------------------------------------------------------------------------------
(2020/10月/26)再评:(修改原3星评价至5星)
几次与评论者的沟通,灵光乍现,突然懂了这部电影的表达。
这个导演只负责挖坑,并刻意的留下如此众多且明显的BUG,然后上映不做任何解释。
也许就是因为他想让观众去思考,去假想。
就像片子里的主角一样,诱导观众得出一个他们所谓的真相。
然而,这部电影就是不完整自相矛盾的,如果说作为一部悬疑片制作放没有能力发现这个问题,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部电影有所表达。
“这部片子就是想抨击那些主观的真相”。
其实对不全面了解的事请盖棺定论,在客观上看如同意淫和精神分裂一样。
生活中有很多总有太多的理所当然和肯定是那样的武断的评价(特别是当今的舆论场)我们要尽量客观和慎重,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尽量不要去盲目跟风评价,因为很多时候舆论牵扯的利益纷杂,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相较于上面的内涵另一层意思“无奈”也相当隐秘
是站在朴警官视角给出的。
人生起起落落,推心置腹的朋友,同事,甚至亲人。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信任和情感,好像陌生人一样,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如何想要回到从前似乎都不可能了。当我们生活重新走上正轨,一切的循环再一次开始。
片中结尾,在与女老师在温泉时,走进温泉的两个人正是片头的教师夫妇,而女老师在晚上向朴警官说明疾病的时候点题片头教师女友。引申出循环。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感觉本片剪辑的有些混乱,这里以禁闭岛为模版,以故事逻辑为主线试着梳理一下。
开场,主人公以警官身份去一偏远山村调查纵火案,一对孤僻教师夫妻被村民禁闭,最后被烧死。村民都是神秘兮兮,举止怪异,警官更觉得其中必有蹊跷,加大查案力度。
跟村民喝了一场松针酒,第二天调查开始更加古怪。没有现场,没有尸骸,村里人神情诡异,一致反映没有人被烧死,你是我们学校的古怪老师。村民陪警官回城,结果家庭没有,老婆是别人,警局不认他,自己回家留的电话号码是他人多年前的号码。又去了精神病医院,原来是看过病的病人。警官人格就崩了。
主人公被校长领回,回到自己真实身份,一个孤僻乏味的单身乡村教师,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是警察。然后酗酒,打杀村民烧大棚测试自己是谁,结果依然是幻觉,主人公开始慢慢接受教师人格。
主人公对古怪无趣、枯燥乏味的乡村教师身份其实不认同,这也是主人公精神分裂的根源。主人公一边痛苦的当着教师,一边继续寻找烧死教师小两口的蛛丝马迹,结果发现小两口的故事依然是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幻想,主人公再次崩溃。
本片的高明之处是设置了两次人格分裂。一是对单身枯燥教师现状不满,开始幻想第一种分裂身份:一个有温柔善良可爱妻子的优秀教师,但是不被村民接纳,村民还联手迫害死了教师小两口。主人公接着幻想第二种分裂身份:一个家庭美满的正义警察,开始调查村民迫害小两口被烧死事件。
完全没看懂..............再一次感慨赵震雄选剧本眼光太差了......
赵震雄你在干嘛…我还是等你的信号吧
挖了個大坑又不填那編故事就太簡單了。
难看,扯淡。野心很大,有人说这是个蛇精病幻想的故事,我觉得不管主题是什么,要有跟基本轴吧,观众不是用来耍的,太明显的装傻是耍,完全脱离逻辑的自说自话也是耍好吗。一会儿灵异,一会儿悬疑,一会儿又哲学高度了。但这三段基本就是三部电影,完全脱钩,企图用一些细节融在一起,但这油水没乳化,反而更恶心了。
不是只有你这样,醒来变成另一个人去面对日光下的一切,在夜里变回自己
很闷的一部片子
故事的壳还是不错的,但表现上有些没有重点,火灾这样拍,显然就不是为了场面,也因此这个电影很早就开始走内心戏,但是表演上比较温吞水,而且有些情节始终停在一个问题上打转,后三十分钟我几乎是放弃了,当作心灵鸡汤的疗愈戏来看,纯粹是获得一些感受,和主角一起觉得“舒服”。
一部就算被剧透你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的电影……
导演只挖坑不管填~ 我最后却认为他做的也没什么不对~ ps:男主角醉酒那段戏真的演得好!
说啥在呢?
郑镇荣的戏看过不少,这次算是首执(?)导筒,拍成这样也是情理之中,还是想法太多,其实整个故事都挺不原创的。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醉酒醒后发现,你之前过去十几二十年的记忆都是假的,你会怎么想?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孩子突然间就不在了,慌不慌?想想蛮可怕的。其实吧,这个电影你要这么去想,这个电影也就能想通了,男主不过有三个人格(老师,老师的老婆,警察),经过长期的治疗后,前面两个人格消失(或者说是被治愈了),留下最后一个警察的人格,警察的人格慢慢的开始融入现实中老师的角色。这电影慢慢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好评!
结束的莫名奇妙的。
前后割裂得太严重了。一开始故事的铺陈还挺抓人的,后来突然就洪尚秀附体变成了抒情散文。至于真相是啥我也没太看明白,但综合佛像、鹿这些icon应该是某些宗教理论的具象化吧。
编剧圆不下去的故事就随便结局吧。
竟然是郑镇荣导演的……而且还是编剧。怎么说呢,感觉看下来一片混乱。猜测十有八九是赵震雄的妄想,但是结尾太过于仓促,没有给观者留下找好证据的时间。这种题材的电影拍好了,很多人爱看,像猜谜似的。拍不好,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事实证明,一不能高估观众的智商,二不能小瞧观众的智商。否则,二者直接导致一个结果,观众看完骂街,骂完了,给个低分。
莫名其妙,演员演得还可以,给一星#
脑洞够大,但收不住,显得潦草。
siff2020 大光明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精神病人的主观视角,因为是精神疾病感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时间区别,存在的是想象与现实,而这两者也是在时间上分割开的,电影前后半段颠倒一下是不是说得通了?感觉观影体验还行,电影中有趣的桥段不少。有点怀疑的是这种悬疑向的电影需不需要像漫威那样为了迎合观众搞这么多段子场面?在这点上才是真正有问题的
这部片子的故事发展走向选择其实很丰富,比如玩灵异可以学《第六感》和《小岛惊魂》,玩邪典则有《仲夏夜惊魂》和《灯塔》,即便是把悬疑进行到底还可以玩《记忆碎片》、《禁闭岛》、《噩梦娃娃屋》、《搏击俱乐部》等,然而编导选择了最平稳(平庸)的走向----当妄想症遇到鬼上身,齐双刷就与自己和解了;影片前面的节奏比较慢,而临近结尾为了完成闭环赶进度(导演似乎还想玩玩哲学)却又显得比较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