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时间只是经过 刚好留在这里
生病请假在家,一整天都倒在床上,身体机能包括思维都变得迟缓,时间好像也停滞了下来。于是挑了这部《经过》来看。
这是2004年台湾出品的剧情片,以纪念台北故宫建成80周年。有着台湾电影一贯的特征:节奏缓慢、写实、很多长镜头。
作为剧情片而言,故事说的是缺憾。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影片里的三个人在面对自己人生缺憾的时候,也表现着各自不同的方式。静在面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和喜欢的人时,是直接并且勇敢的;东横却走不出父亲的离世和逝去感情的记忆,选择了封闭;岛为了摆脱工作上的钩心斗角也为了缅怀他的祖父,来到台湾寻找苏东坡的《寒食帖》……
临近尾声处,阿超伯的话,让这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
可是要真的能够看开,我们还要经历多少的岁月和坎坷呢?
作为纪念台湾故宫的电影而言,影片的很多场景是在那里实地拍摄,也因此可以一窥那些古代文物的样貌。通过阿超伯的回忆,故宫建成的背景和那些文物辗转颠沛的历史也被隐约地呈现了出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穿插了不到一分钟的台湾舞团“云门舞集”的表演,看那个舞蹈的形态,应该就是结合了中国传统书法的“行草”吧。
演静的桂纶美比起三年前《蓝色大门》时青涩纯真的她,多了一份沉稳和知性。而饰演东横的戴立忍,很难想象这样的他竟然就是《台北晚九朝五》的导演。
看完之后,去找了电影的原声来听,意外地发现里面竟有一首张悬的歌,叫做《微光》。也算是另一个收获。
此刻她的声音正在房间里回荡。
9月底的上海,依然没有走出夏天。
吃了退烧药,躺在床上,感到汗水微微地从身体里渗透出来。
蘑菇伸长身子趴在茶几上午睡。
时间只是经过,刚好留在这里。
2 ) 只是时间经过。我们刚好在这。
昨天去第三极书局。一层的大厅写着台湾故宫博物院在二层有特展。去看。展厅很大,几乎都是在售卖瓷器之类的工艺品,有供人休息的沙发。真正的展区却小的很,寥寥几幅复制的画,藏在展厅的一角,黑色的围幕,窄的道,有那么几道弯。只消10分钟不到,一个不专业的看画者就能走进走出,欣赏一圈。
初看《经过》时,觉得片子淡,想不到其中的人为什么喜为什么悲。只有那段感情还能体会,却又过于稀松平常。昨天便是心想着是不是看到了那些艺术品,自己心里才能有所体会。一圈转完,倒是这个展厅的布置,让我仿佛有些明白片中的人为什么那么执拗,那么的倔强的要完成自己的梦想。而这种倔强,又是如何的弥足珍贵。
我们越来越缺少那个我们一直认着的死理。越来越少人真正在意那些前人留下的东西。而人们的选择,只是在现实中追逐利益中不断妥协变通。这也难怪大洋彼岸的人们兴叹no country for old man了。
影片中的三个主角。多多少少的都不被这种现实接纳。
小镁一定要进那个山洞库房,馆长却一直说又有什么好看。当小镁最后进去时,我们看见里面也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箱子。但对小镁,那却是童年的听说,和自己不曾遇见的历史。
日本同学在公司中斗争受挫,一心要看寒食贴。却在博物馆中没有发现它的展出,于是一日一日的耗在那里,想要找到和寒食贴有关的蛛丝马迹。在寻觅中藏在心里的,是要确认心情是否和苏轼一样,还有爷爷的那一段秘密。
东横应邀为故宫写书,却苦于对所要写的没有感情。任务式的写作他不乐于参与。却纠结在个人的旧感情与新感情之间难以将自己的心情投入到故宫的这一份写作之中。而在最后都经历之后,才能潜下心来,打太极拳,写那个山洞里的博物馆。
这三个人在现实中如何的稀少。博物馆员都是应了馆长的,从来缺少自己的坚持。斗争失利,要么想着如何扳回一成,要么想着如何撒手不管。而任务的写作,随便一写便好,能有稿酬便一切都好。
片中三人却没有那样,这大概也成了他们被排挤的缘由。
他们的那些心情,旁人不说,旁人注定也不理解。
三个人遇到一起,也不过一面之交。喝上一次酒,把秘密说给似乎能懂得的人听。
小镁在山洞里,响起的老馆长的话,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
无论历史和现实都在身周蔓延增长。自己无能为力。任何一幕我们只是看见。抗争无用。
于是经过的不是我们。
归根结底,不过只是时间经过,我们恰好在这。
3 ) 在时间的无尽里走过
说在前面:
两年前的片子,到现在才见着。虽然最新D商又把易智言的《蓝色大门》翻了出来,但在2002年之后,不只我一个人在问桂纶镁消失了么?也有人说最好的她已经留在《蓝色大门》里了,毕竟台湾电影现状有目共睹。KTV里像F.I.R乐队的MTV看过她,在网路上的广告片上见过她。在时间悄然流逝中,那群人们可能已经不适合“年轻”这词,所保留的记忆也相当有限,但桂纶镁主演的第二部长片就这样出现,从我们身边经过。
想起了侯孝贤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拍摄的《咖啡时光》,到最后依然会引起些争论。至于形散神不散的拉扯就无心留意了,带着命题性质的电影总会如此,老侯自己也乐此不疲。从各方资料里说的台北故宫宣传片,到影片《经过》最后呈现的效果,是有些细小落差的。
2004年金马奖《经过》的出品方也是写着国立故宫博物馆,不过说回来即便是当台北故宫宣传片,但已经定为剧情片,只要有所场景关联、主题涉及,手法创意上就不必拘泥了,这点上它还是像观念化的《巴黎,我爱你》。
1.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那哀怨的二胡声还不如一句“人生缺憾,一碗承受”所带来的触动实际,这也预示着主题也必将包含于缺憾与承受之中。于是影片后来又出现了阿静醉酒后去找东横时,打破的也正是一张碗。
在街头卖艺人破碗的独白和东横的囊中羞涩后,影片直入主题,掠过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牌子。影片讲的正是和“国立故宫博物院”有关的故事,包含着不同角色的内心独白。
由缺憾而起,因文物而生。《经过》牵扯着当年苏轼“寒食帖”的由来,以及它流落在异乡他国又回归故宫所发生的故事,这条线索浮现于因“寒食帖”而来台北故宫拜访找寻的岛身上。
在文物辗转搬运中的缺憾,丢失散落总是不可避免,影片在阿超伯叙说基础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艺术作品可以永恒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宫两院”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馆藏文物的品质上的确要比北京故宫来得珍贵稀有。强调故宫文物以及中国一词时,往往两不讨好。影片难免产生一些和我们文化背景有差异的理念,也引起了一部分观众的不满。
2.影片的主人公
缺憾有很多种,例如人生情感的缺憾。作为故宫解说员的陈宇静(阿静)虽然圆了孩时梦,可以进洞去面对故宫文物,走进时间长廊的深处。在现实中,她又不得不面对着个人情感的缺憾,单恋总是如此。画面不断闪回到童年,空镜头的大量运用,造成时间交错的恍惚——即个人记忆里的时间流逝和阿超伯讲说声中的历史悠远。怀藏梦想的她,也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出口。
而李东横也遭受着心灵深处的自我放逐,影片中他写作灵感枯竭,零散文句成了打断观众情绪的标题,只是回到命题影片本身,它们的指示性又过于明显。影片通过两人回忆里他和前女友,还有阿静几人去游玩的场景,反映着他的沉寂落寞。
在阿静和东横身上透露着影片人物内心的失落与迷茫,都着死结,而因为日本年轻人岛的出现,完成了从系到解。困扰他们的问题都是一个结:怀藏梦想的阿静,寻找写作灵感的东横,为寒食帖而来的岛。三个人分别陷在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里寻找。
3.回到故宫和时间本身
对于台湾年轻人,故宫很多时候只是经过而已,而更多的也仅限于一游或者一看,如同这个名词在不相干场合出现一般。不好揣测出品方的意图,却理解他们的用心。从一件文物本身,到作为容纳它们的故宫,走过多年风雨,在时间里悄然走过,却给后来人留下了不同故事。一段记忆,一股灵感,一种找寻,这也正是影片中通过不同人物所极力传达的思想内容,从退休员工阿超伯讲故事般的复述到童年时对故宫文物有着真切情感的阿静等等。
阿静童年回忆与故宫文物的交集,东横在最后提到了走进山中的父亲,岛那位修复寒食帖,视它为自己所出一般的祖父。三个不同人物的故事在时间上形成了纵深,可以回溯追忆到宋朝苏东坡,因八国联军造成寒食帖流散人间。时空转换跳跃中,现在的它却静静躺在故宫博物院里。
在时间流逝外,不无有趣的是东横聚会一段上朋友们对于文物模型的争抢玩看,还有阿静对东横一番责问,隐约说明着故宫在环境变迁中以及现在台湾的尴尬处境,在过去与现在间,它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对它有着日思夜想,真诚之至的情感。
4.故事之外
《经过》里的阿超伯,不论是安静地给孩子们将故事,还是在树荫下打太极,看着很面熟吧。他就是田丰(说的可不是最近百家讲坛易中天话三国里袁绍的谋士田丰...),也是港台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配角,最常演且最有火候的就是父亲形象了,比如侯孝贤《童年往事》中的父亲。
至于影片焦点人物桂纶镁,青春洋溢还是神韵迷人,作为讲解员更有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安静。听她说“菜脯蛋”还有喝酒一节真的很有感觉。至于在影片之后和戴立忍传出的事情恐怕也早已不新鲜了,难道拍戏来电真是那么神乎的事情?
《经过》电影原声带中的《微光》出自张悬,必须承认又是一次在电影里遇见音乐。在有微风阳光的午后,第一印象只是觉得干净清澈、空灵细腻,或者说歌词确实写得不错,对于一部和历史有关,从时间里经过的影片,它达到了预想的安静效果。
http://moviel.allmov.com/article-141860.html
4 ) 虚实之间,不能有断点
刚在豆瓣上找了《经过》的评论,才知道导演是郑文堂,联想前几天看的他另一部作品《夏天的尾巴》,更加肯定了自己心中的感觉,影片的主题和立意都很好,似乎表达上有所欠缺,并没有做到所谓的“形散神聚”。
缺憾是影片着力表现的主题,拉二胡的盲人前面那只“人生缺憾,一碗承受”的碗,小镁放映幻灯片时丢掉的那张片子,东横朋友聚会时摔碎的那只翻模酒杯,超伯留下缺憾的那只粗玉山羊以及小镁醉酒摔坏的那只碗。这些细节都暗示了影片中几位人物的人生缺憾。东横女友的离开和小镁对东横一直未能表达的情感。围绕这样的缺憾影片得以展开。
东横的父亲是一个巡山员,在东横年幼时走失在山中,尽管每年家人都会在山中呼喊父亲,但始终改变不了父亲失踪的事实。而学生时期与女友在山中留下的美好回忆也停留在那张三个人的照片中,唤不回来。所以,东横也幻想着能够隐居山林,隐藏在自己的回忆中,不肯走出来。女友接二连三寄至的信件也一直未拆开,面对缺憾,他选择的是让时间经过,恰好停留。
阿静是一个情感充沛的角色,受资深员工超伯的影响,一直梦想进入千年时光隧道的山洞,最终得偿所愿。对东横却迟迟不愿表达感情,只能通过催件,送信,打电话聊天来保持联系,让东横帮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学姐寄来的信封上贴有1/4寒食帖的邮票。对东横情感上的缺憾也停留在那张三人照片上。
而影片的立意则在于对缺憾的打破,日本人岛的出现改变了两个人的现状,让两条线有了交点。东横在同超伯的对话中意识到“有些事物的缺憾是一种必经的过程,人生缺憾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种回忆罢了。”决定从回忆中走出来,不再冷漠,袒露自己的故事。而醉酒后的阿静失手打碎了东横的碗,紧紧捏着的碎片也暗示了她不希望有缺憾,但当她看到东横留给她的字条后,她也似乎明白了很多,影片最后,在地铁上,当阿静意外发现先前丢失的那张幻灯片时她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因为她明白,自己对东横的感情停留在了学生时代的那张照片里,那个时候的缺憾就让她停留在那个时间,因为时间只是经过,刚好停留在那里。
超伯在影片中是个画龙点睛的人物,台词寥寥却立意深刻。“虚实之间,不能有断点。”我们有遗憾的回忆,有饱满的理想,但与现实是有距离的,需要自然连续的过渡。不能错把缺憾当作现实的缺憾,将来的缺憾,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事事冷漠,封闭内心。如同影片中的东横,也不能把理想当作现实,追求不存在的完美主义,应该接受的缺憾还是要坦然面对,象最后的阿静。
如果说岛与阿静有感情的话,也将停留在登机前岛唱歌给静听的那一刻,如果说岛通过寒食帖寻找到了什么,那也许就是一份天真稚拙。影片中岛的角色最单薄,但是对于影片情节的推进不可或缺。
影片的缺憾则在于导演的力不从心,因为导演除了表达这样的立意和主题之外,还试图表达一种对故宫博物院的“人文关怀”,极大的削弱了影片的表达力度,他试图说明,博物馆和人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在台湾这个岛屿上的出现也是一次停留,但联系的过于牵强,因为这样的需要,也刻意强化了两位主角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
这是一部表达人生缺憾及面对缺憾的电影,如果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宣传故宫博物院的想法,影片的表达将会更有力,整部片子的质量也会更好。可能这和出品方是故宫博物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
最后说说影片中两位主演的表现,戴立忍对影片的理解和角色的诠释很到位,小镁的角色要求感情充沛,这与小镁擅长的内敛不同,可以看出小镁努力表现的情感外露,但是演的有点过了,但是考虑到角色上的突破,还是可圈可点的。
总之,电影的故事和主题都值得好好去理解,表达与导演有关。
5 ) 關於電影《經過》
ps:有意無意用繁體寫了。。。這部電影我確實挺喜歡,有人說太文藝,但是我居然還是看了若干遍,不知道處於什麽原因,或許我現在心裡有時候太安靜了。想寫自己的感受,還是寫不真切,就這樣吧。我有點陶醉于一些文物了,比如《蘭亭集序》,比如《富春山居圖》,又比如這個電影里的《寒食帖》。
出于對臺北故宮的興趣,最近把電影《經過》看了几遍。這是臺北故宮當年為了宣傳而請本土導演鄭文堂拍攝的,其中的關鍵道具是故宮的國寶級館藏——蘇軾的《寒食帖》。我想蘇軾在書寫《寒食帖》的時候,絕不會想到他的這部作品會有如此的際遇:經受英法聯軍侵華,遭遇日本關東大地震,而今成為一部電影的重要物件。時間對于蘊情之物總是給予更多的關照,讓它受盡世間溫暖與苦難的洗禮,增添柔潤的光華。
《經過》的主人公都與臺北故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阿靜(桂綸鎂)是臺北故宮的文物(書畫)研究人員,她的學長東橫(戴立忍)是為故宮寫稿子的作家,而日本青年島是為了能夠一睹《寒食帖》真跡而來到臺北故宮,島的祖父曾是《寒食帖》的修護士,對此帖有著專注癡迷的感情,至死不改。他們各自的生活軌跡因為臺北故宮和《寒食帖》而交結在一起。
電影的關鍵詞是“缺憾”。在我看來,阿靜是整部片子里唯一沒有太大人生缺憾的人物,如同一個坐標。她對夢想有著天真的堅持和熱情的守護,不光要實現自己的童年夢想,還要盡力幫助別人完成心愿。為了能夠進入故宮的地下山洞倉庫,她兩年來一直央求著自己的上司,理由簡單而可愛,“人都是有夢想的”,讓人聽完婉爾一笑,又頓覺回味。為了使島不致太失望,她盡自己所能為島講解《寒食帖》的情況。執著而真誠,真正有感情的人莫不如是。
而島和東橫則沒有阿靜那么幸運。被公司同事排擠,滿懷失意的島,為了彌補祖父的遺憾來到臺灣,尋找《寒食帖》,最終卻未能如愿。但是他并非沒有收獲,通過阿靜對《寒食帖》的講解,他開始理解蘇軾被貶謫的心境,也開始理解他的祖父,心里又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東橫則更為消極,對過去情人的糾結讓他變得冷漠而沒有感情。通過阿靜不斷地潑冷水和一只碎邊的碗,他才慢慢體會到該如何對待人生的缺憾。
其實主題在電影一開始就已經點明:“時間只是經過,剛好留在這里”。面對過去,坦然接受,同時不失去對夢想和未來生活的期待,也許這才是該有的態度。
片中阿靜進入故宮山洞的那段是我最喜歡的。阿靜是小心翼翼閉著眼進去的,夢想實現的時候,我們大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恍若隔世。當背景想起超伯(片中護送文物到臺灣的一個老前輩)的旁白時,故宮山洞有如千年時光隧道般充滿著魔幻而溫潤的魅力:“整個山洞挖了三個月呀,幾乎都可以挖到海邊兒了……這個山洞里住的都是古代的藝術家,還有很多偉大的工匠,所以走進去之后呢,你就會覺得很長很長,好像一輩子走走不完的感覺,而且走在里面的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渺小。畢竟,人都會消失的,而藝術品卻可以流傳千秋萬世啊”。
看到此處,我的眼里應該是泛著光的,心情隨之蕩漾開來。我曾說當我閉眼撫摸古跡時,似乎有電流通過手臂,仿佛內心正與那千年的脈搏進行著共振和溝通,整個身軀都將要融入進去。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鴻溝,你留駐的即是永恒。此時的感覺大體類似,穿越時空,古今交匯,這種體驗虛幻到真實。我甚至會妄想,要是能一輩子和那些精致的古物相守,也不會覺得人生有太多其他的遺憾。其實,對古物的感動應該是我喜愛這部片子的本質原因吧。
6 ) 经过
前几天的一个上午,我在凤凰中文台看到了郑文堂2004年的影片《经过》,但是只赶上了后半部分,这是桂纶镁在《蓝色大门》后出演的第二部电影(时隔三年之久),以她的这么小的年纪来看表演功力已经非常惊人,比《蓝色大门》成熟了许多。桂纶镁和戴立忍(他主演了郑文堂仅有的三部电影,包括刚在金马奖上获得很多项提名的新片《深海》-我还无缘得见)可能是高捷、庹宗华之后我最喜欢的台湾演员,我google了一下,发现他们俩在拍完这部电影后(2004年)谈起了恋爱,此时,戴立忍39岁,而桂纶镁则还是大四的学生。郑文堂是我喜欢的台湾导演,他的作品很少,《梦幻部落》我也看过,在台湾的一个卫星电视台的深夜剧场中,台湾的文艺片有象张艾嘉、杨德昌这么闹腾的、酷爱耍文艺腔嘴皮子的,也有郑文堂、侯孝贤这么安静的,节奏这么缓慢的。《经过》是受故宫(台湾的那个)资金委托,拍的一部“故宫宣传片”,但是让台湾影评人和小众文艺爱好者们吃惊的是,这样一部“宣传片”居然变成了彻头彻脑的文艺片,而且你还很难找到其中有什么牵强或者不合理之处。它把“寒食帖”这种历经战火创伤的珍贵文物与现代人的历史感伤、生命体验无缝地接合在一起,时间作为历史这个母体中的母题,变得罕见的触动心弦、耐人回味。
慢不是美
很深的意义吗?没领悟到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桂纶镁演戏真不错~表情神情都很到位!
她只想经过,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有点失望其实···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戴立忍桂纶镁
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流淌 缓缓 喜欢
为啥米这种台湾文艺小清新我总是看不起劲呢
不置可否
90分钟的时候不喜欢了。
涉及的思想挺严肃的,但表现得不太充分,桂纶镁在其中的表现也不出彩
沉闷,不喜欢老戴
看过没标记==
片子到后面是有点儿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启发的。我喜欢桂纶镁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纯净和甜美、清新,有一种和一般女性区别开来的味道。
如果一部电影让人有想去那个地方的冲动,那我觉得应该给四星。
闷死了
蓝色大门之后第二次见小桂谁知道转眼就已经成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