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

剧情片香港1990

主演:陆小芬  张曼玉  李子雄  田丰  萧湘  

导演:许鞍华

 剧照

客途秋恨 剧照 NO.1客途秋恨 剧照 NO.2客途秋恨 剧照 NO.3客途秋恨 剧照 NO.4客途秋恨 剧照 NO.5客途秋恨 剧照 NO.6客途秋恨 剧照 NO.13客途秋恨 剧照 NO.14客途秋恨 剧照 NO.15客途秋恨 剧照 NO.16客途秋恨 剧照 NO.17客途秋恨 剧照 NO.18客途秋恨 剧照 NO.19客途秋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晓恩(张曼玉 饰)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陆小芬 饰)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李子雄 饰),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 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 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

 长篇影评

 1 ) 重看《客途秋恨》,有关时间与救赎

这周林老师让我们找一个影片出来讲讲时间。恰巧今天为写剧本重看一遍《客途秋恨》,再看,感动更深。

这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啊!是现今的女儿对母亲一生的救赎;是母亲对自己过去的救赎;是透过爷爷,是新一代对中国历史的救赎。看到最后,看的泪流满面。这样的家庭与历史氛围孕育出来的善意、感悟、营养、启蒙、救赎......无怪乎成就一代有情怀、关注时事和民族命运的作者导演——许鞍华。

全片是从女儿晓恩的视角出发看妈妈的,从对妈妈的隔阂到理解为线索,贯穿起整个看似凌乱的时间与空间。观众与晓恩的视点重合,对母亲的理解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现在的母亲控制欲强,性情古怪,讲话酸气十足,动辄闹情绪;
二,曾经的母亲沉默严肃,被公公婆婆欺负,被街坊邻居蔑视,被亲生女儿拒绝,压抑而伤心;
三,两人来到日本,女儿重游一边母亲故土,就是重新发现母亲历史的过程:母亲当年在故乡失恋失意而负气出走,几十年未归;母亲当年被弟弟拒绝归乡,被人指为不贞;母亲当年在澳门语言不通,处境困难,正如现在的自己;母亲现在的房子要被卖掉,真正的无归土可言......
一层一层,对于晓恩而言,日本解释了中国的母亲,通过过去理解了现在,亲情里面,你只有我,而我理解了你,终于[最远的变成了最亲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看到这第一层,然而,救赎不仅仅于此,对于母亲来讲,时间扮演着更加暧昧,更加折磨人的角色。
是年轻时候日本生活的不如意逼她来了中国,而在中国数十年的苦闷和压抑却使母亲的心时时回到日本。日本是好的,日本的房子大,日本有亲人...日本在一年又一年的母亲的幻想里。然而真正回到日本,事实是日本还在那里,而时间早已悄悄将母亲变成了一个中国妇人。母亲穿着中国的时装,不着木屐,母亲发现日本的房子没有那么大了,洗澡也那么麻烦,日本的饭菜生生冷冷,不好吃了......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身份,改变着她的心理归属,而不回来,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时间没有化解怨恨,没有让她与过去和解。她怨恨的面对旧情人说,他过的哪里有我好;他和弟弟大吵,你忠,你战后为何不切腹;她对每一个故乡的故人说,这是我女儿,刚刚从英国拿了硕士学位;她面对曾经的情敌,好像瞬间穿越到过去......时间很神奇,时间又好像没有让任何事情改变,它还让情敌之间互相嫉妒着,尽管那个男人早已娶了别的女人变成了老头子;它丝毫没有化解怨恨,反而让积怨越来越深...面对母亲的背影,女儿独白道:“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想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是也曾经绝望的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一年我才十五岁,而妈妈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她还能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抒解吗?”
影片走到最后,我们都为母亲这个角色心酸心疼,时间没有让她纾解,却让她变老了,却让她对人生这么个东西放弃了挣扎。回到香港的母亲变了,忽然间变老了,变得沉默而拘谨。她为了给女儿传达爷爷生病的消息等了一整天,你说这算原谅吗?或者,这算退一步吧。时间让妈妈变老了,时间让她停留在怨恨的过去,时间把怨恨放在那里,不多不少。

爷爷心心念念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广州,却在文革中受尽了压迫。却看着孙女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啊!镜头停留在看着母亲背影远去的脸庞,停留在爷爷病床前张曼玉那年轻的脸庞,哦不,许鞍华年轻的脸庞,那一刻,我觉得我对了许有了更深的理解。战争,文革,中国,日本,香港,历史,亲情,这些跟人有关的厚重沉甸甸的都落在了这个年轻女子的身上,带着爷爷的善意,父亲的勇气,母亲的救赎,面对未来,面对香港和大陆,面对电影和千千万万的观众。

据说,当年这部片子公映的时候,许特意将母亲安排回日本住一段时间,可知后来母亲又把电影借回家自己偷偷看,看的泪流满面。我想许鞍华借着拍《客途秋恨》的机会让自己得到纾解,但这对于她的母亲何尝不是有着重大意义。在影片里,直到最后陆小芬都没放下心里的郁结,我想那时荧幕前许的母亲应有所变化吧!

 2 ) 乡愁成了一种过眼的云彩

算起来1991年,正是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不用多说,你们就猜得到。那时的我在北方的一个日益扩建的小城市,现在回想,一切薄薄的雾气一样,却是无忧无虑的真实。
1991年,一些外来的电影陆续在我们那里上映,很多人去看。在我记忆里的有《倩女幽魂》和一个叫不上名字来的关于鬼复仇的片子。
1991年无法看到《客途秋恨》这样文绉绉的带有乡愁的片子,几乎无人知到许鞍华这个导演。
乡愁是我现在才加上的,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孩子们是不懂得乡愁的。成年后我改变了此种想法,觉得乡愁恰恰是属于孩子的,是扎根在每个孩子的童年,与日俱增。
1991年,张曼玉还是一张圆润的娃娃脸,漆黑浓密的长发,眼神里没有戏份的味道,显得生涩自然而动人。

1991年,这一切偶然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客途秋恨》所讲,有些事情很奇怪的,就那么发生了,少了一样都不行。

 

知道这部电影是从安妮的专栏中得知的,都说它是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性电影,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放了更多真实性的理解。

这本身也是一个平常的故事,短短90分钟,镜头里大多转向的是在路上的场景。年代久远的原因,电影的音质和画面混沌,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更好的观看感受,恰是看在眼里,沉在心底的情绪,也是完美的诠释了客旅,乡愁。


影片从母女两人的不和和互不理解开始。其中的一些细节相信每个青春期的我们也经历过,女儿的倔强,一开始对母亲日本国籍的不知,看父亲处处护着母亲,疼爱有加的不解,十五岁收拾行李离开家,去了异国,那时也许就是她一生最初的旅行吧。

 

回忆,画面展现到女儿童年在广州爷爷奶奶的家。这一部分有几个场景很动人,比如画面凝固的小阁楼,发黄的墙壁,黑暗狭窄的长长的楼梯,奶奶爷爷对宝贝孙女的宠溺。这些场景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当影片中奶奶用吊绳买面包的时候,当孙女在盛夏的午后安静的躺在爷爷的肚子上,听爷爷讲述他们祖上的事情,爷爷年轻时的事情,对爷爷背书收到奖励糖果的时候,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走廊回荡着爷爷奶奶听的粤曲的时候,当老人们的芭蕉扇摇摆扇风的时候。

 

母亲是日本人,也许是这个原因,她和家人的关系有点紧张。爷爷奶奶对孙女好,孙女和爷爷奶奶一起热闹,如此温馨的画面却反射出母亲一人清冷冷的在小房间里慢慢的吃着饭菜,每一口都下咽的是难以表达的苦楚。


身在异乡为异客,那个时候的女儿会明白母亲的心情吗?可是童年的女儿有来自各方的爱,有什么不如意便可以去爷爷奶奶那里告状,完全不可能理会到生命和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
母亲决定留在中国的瞬间,已是踏上旅行之路。

 

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嫁于别人,定居国外。一个是眼下的,十五岁离家,两人不能很好的沟通。而那个疼爱她包容她的中国男人,早年逝去。她想,在中国继续下去,这段旅程是不是到了回归的时候。
于是,她做出去日本的决定,女儿也许是看到了她内心的话,一改往常,陪同她一起踏上故乡之旅。

 

在日本这片母亲出生成长的地方,女儿跟着母亲见了很多人,亲戚朋友初恋情人,他们和母亲一起回忆昔日种种。女儿听不明白她们交流的什么,却能感受到母亲一次次逢人骄傲的提起这是我女儿,英国大学硕士学位毕业。
母亲告诉女儿,这次回来就是要他们看看,其实她过得比谁都好。因为她有女儿。


最喜欢的是女儿拿出母亲少女时代的照片来看,一张张黑白照片下凝聚的是母亲未在异乡时的宁静,快乐。而那种状态自战争开始后,一段被逼迫的旅程开启,就再也找不到了。


母亲带她去看日本当地的舞蹈演出,似乎是盛大的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着艳装,喜气洋洋的唱歌跳舞,时不时的还有烟火表演。这一刻,母亲带着她远远的看着,目光穿越人群,却也到达不了这场本土节日最初的地方。片刻,母亲和女儿缓缓的朝前走了,不属于这里的事实是既定的,而母亲这个本土人早融入了异乡,甚至从无奈的适应到习惯了旅客的身份。

 

女儿和母亲在日本的最后一段对话我非常喜欢。母亲讲述了她与父亲的相识,自己如何留下来,只因为他那句,留下来,永远和我一起。女儿的眼光有所触动,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两人开始释然。母亲说,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镜头长长的拉远,女儿却毫不忧虑的拥抱了母亲。

最后可以说是归回吧,母亲突然不说日本的饭菜好,反而是香港的吃得温暖。我想,母亲之所以改变也只是说明,终于从女儿身上得到了理解。她在自己身边就足够。


母亲买了东西,让女儿去看爷爷奶奶,女儿再次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一切还是没有变化,她在打量街道楼房的时候,奶奶认出来她,仍是亲切的语调。她坐下来和他们交谈,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活泼不懂事的小女孩,可是她的童年,最美好天真的时光却永远的定格在这里。

 

她给爷爷扇扇子,继续听爷爷说话。直到爷爷睡下来的午后,她突然问自己,爷爷这个肚子如今已经承受不住他这个孙女了。她流着泪。窗外仍是盛夏的午后,她的思绪飞到很多很多年前的童年,爷爷奶奶和她去荷塘游玩,粉嫩的荷花盛开得正好,美好的时光大概都是如此,从不问离别。而如今的她已经离那个时候的自己多久多远了。那片梦幻的荷塘已然被条条的旅程替代,无人再能回去了。

 

影片结束,我久久不能平静。想写什么,却是空白,而脑海里转动的却是鲜活的记忆。

旅途,谁不是自出生便踏上旅途的客人呢?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人生本来就是四季。经过春暖,看过夏日花开,感受秋意浓浓,才有了冬日几多复杂的回忆吧。

 

电影写的也许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旅,多少影射了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影片也略微的提到一些我们中国不愿再多谈的历史性事件,让我更加相信,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总是逃不过时代的翻转。
如此,个人生命的小轮在时代的大轮上前进,波动,也多少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

这一趟或长或短的旅行,也就有了它实际的意义。而乡愁,也并非真的总是走在他乡才有的感受

 3 ) 《客途秋恨》:望极天涯不见家

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

拍摄《客途秋恨》时,正值许鞍华的创作盛年,盛年过后,她的作品就透着一股云淡风轻的佛系,哪怕触及的题材再残忍再沉重,也未见她投入过多的主观情感。此片几乎可以看作是许鞍华的自传,当时张曼玉的演技日臻成熟,风华正茂且开始独当一面,请来张曼玉饰演自己的原型,足见许鞍华对这部自传投注的感情之深。 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晓恩,有着和许鞍华一致的履历——父母结识于战乱,父亲任国民党文职,母亲是日本人,自己则在英国修读电影,获硕士学位,学成后回港,进入电视台工作。 许鞍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叙事取胜,她也被看作是文艺电影的代表人物。毕竟,她的灵魂底色是文学的,这或许和她早年在香港大学修读文学有很大关系。许鞍华是有文学执念的,众所周知,张爱玲的小说很难被影视化,许鞍华迎难而上,硬是把《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拍成电影,尽管成品毁誉参半,但高傲如张爱玲者,如果看到有人如此执着地将她写的故事诉诸影像,想必也会在天堂挤出一丝俾倪却得意的微笑。 说回《客途秋恨》。《客途秋恨》表面说的是母女和解的过程,实际喟叹的是有关归属感的亘古难题。这对母女的矛盾虽算不上尖锐却格外复杂,这当中包含着乡愁、国仇家恨、代际沟通、梦想即将实现时又被扼杀所带来的焦虑和愤怒、手足之间的相爱相杀。 和许鞍华的母亲一样,片中晓恩的母亲葵子,是个日本人。葵子的娘家,在日本家世显赫,战乱期间与晓恩父亲一见钟情并喜结连理,婚后随夫婿定居中国,却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她与公婆无法和谐相处。孩子出生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葵子母兼父职,以一己之力与公婆对抗,因此在晓恩的印象里,母亲是个古怪的女人,隐忍、沉默,有时暴怒。晓恩的童年回忆最甜美的部分,和母亲无关,而是祖父祖母为她熬的木瓜甜汤。 因为受不了原生家庭的压抑,晓恩十五岁便离家在外求学,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本来已经收到BBC发来的面试通知,却因为母亲来函让她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而放弃面试。放弃面试的晓恩回到家后,依旧无法与母亲和谐相处,在母亲振聋发聩地发出“不如独自老死在日本”的怒吼后,晓恩决定陪母亲回日本走一遭。 当葵子风尘仆仆地走下车辆时,看着阔别多年的故乡,情不自禁地用日语说出“我回来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包含的不只是如饥似渴的思念,还透着企图扬眉吐气的复仇快感。葵子有个心爱的胞弟,但因为她的远嫁中国,胞弟唾骂葵子“不贞”,这给她留下心结,让她把娘家的亲人们都当成假想敌。 晓恩虽有个更讨母亲欢心的妹妹,但是姐妹两人的关系颇为微妙,不像葵子和胞弟这般图穷匕见、势成水火,这让她理解母亲的同时,对母亲又多几分怜悯。葵子在晓恩面前痛斥胞弟的狼心狗肺时哭诉:“我生得出这样的孩子,他们生得出来吗?”随后在晓恩怀里嚎啕大哭,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一向倔强的晓恩,突然不知所措,她从未料到,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竟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晓恩在日本的生活,仿佛是在致敬当年母亲初嫁到中国时寄人篱下的心酸往事,生活在母亲故乡的女儿,和当初生活在女儿故乡的母亲一样,身处人群之中,心情却宛如离群索居,但不同于葵子在孤独中变得拧巴而冰冷,晓恩却在孤独中越发温润、柔软。 《客途秋恨》使用大篇幅的人物内心独白,香港导演并不喜欢连篇累牍的内心独白,印象中频繁使用人物独白的香港电影,除了王家卫的作品以外,只有陈果的早年作品和杨凡的《游园惊梦》。大篇幅独白的电影有股真实的勇气,内心独白与全知视角的旁白不同,独白是角色内心深处的秘密,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无法与剧中人言说,便将观众当作树洞,隔着屏幕向观众推心置腹。 《客途秋恨》的诚实,还透露在其满溢的文学气质中。除了木瓜甜汤以外,晓恩的童年回忆,还充斥着爷爷教她背诵的《乌衣巷》、戏曲名伶吟哦的粤曲唱段《客途秋恨》。晓恩童年家宅的院子里,是一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这幅景象足以让她的祖父祖母盛气凌人,也足以让她出身高贵的母亲嗤之以鼻。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是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 返港工作的晓恩,回家看望祖父。虽然院子依然欣欣向荣,大宅子却抵不过时代变迁,渐显颓势。祖父褪去气焰,变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面对这一切,晓恩潸然泪下,剧情戛然而止,留下大宅子里的人,在呼吸与叹息中承受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4 ) "不要对中国失望"

谁道秋来烟景素。任游人不顾。一番时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欢慕。
紫萸黄菊繁华处。对风庭月露。愁来即便去寻芳,更作甚、悲秋赋。
——黄山谷《一落索》


趁着《黄金时代》上映的热闹,这两天把许鞍华早期的几部电影过了一遍,从《投奔怒海》(1982)到《女人四十》(1995)再到今天看的《客途秋恨》(1990),每部都没有让人失望,不得不承认与许导早期的作品相比,破碎而单调的《黄金时代》简直就显得太过“小清新”了。

如果说《投奔怒海》偏向政治题材,《女人四十》偏向家庭伦理的话,那么《客途秋恨》就将这两者结合得近乎完美。虽然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感、道德伦理是许鞍华的拿手好戏,但是能够把异文化中的身份认同、政治时局、战争创伤、家国乡愁、传统失落……这么多丰富的面相熔于一炉也着实要依赖于吴念真出色的剧本。

影片的开场是1973年的夏天,伴随着Bob Dylan的代表作Mr. Tambourine Man,晓恩(张曼玉饰,彼时26岁)完成了她在英国的硕士学业,那时她和她的英国同学一样,渴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此开始新的人生。她在片中自白道:“越战、中东战争,都只是电视新闻里的镜头而已,那些地方毕竟都那么遥远陌生。”显然,那时的她还无法理会政治的意义。

故事的主线无疑是葵子和晓恩回日本的探亲之旅,其实这也是母女二人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角色互换,她们越来越接近对方内心深处那个孤寂的角落,于是锁闭的盒子被打开,隐没的家世淌溢而出。

另外,光是本片的片名也有故事可考。据传,《客途秋恨》最早是由清嘉庆学者缨艮所作的词曲名。后来南海才子叶瑞伯对其进行重编,把它变成了一首广东地水南音。原来叶瑞伯曾于道光年间到广西做生意,途中与一名女子相爱。后遇苗乱,两人失去联系,叶瑞伯创作《客途秋恨》来怀念情人。

20世纪20年代,编剧家黄少拔将男女主角附会为才子缪莲仙,麦秋娟,并改编成粤剧《客途秋恨》,由佛山粤剧名家白驹荣首演,并一唱成名,遂成经典。这首曲子与顺德何惠群的《叹五更》被誉为“粤调双绝”。

南音《客途秋恨》在片中第一次响起,是幼年的晓恩面对窗外的莲池和在躺椅上的爷爷,背诵刘禹锡的《乌衣巷》,背完之后她就趴在爷爷的肚子上睡起觉来。爷爷边摇扇子,边对她讲述着自己的家事。这个场景最后一个镜头非常棒,当爷俩在阳光的沐浴下睡去,凄婉的南音袅袅,镜头随之缓缓拉伸,画面安稳祥和。

等《客途秋恨》再度响起时,已经来到了片尾。

爷爷在老家中风卧床,晓恩来到正处于“文革”时期的大陆去看他。爷爷拉着孙女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爷爷本来身体还好,有一天知道你回来在电视台做事,就找了一本《宋词选》,要寄给你。谁知道,被那群红小兵问了一整天,累了,一爬楼梯,眼前一黑,就完了。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啊,爷爷是老了,可是你还年轻,希望在你们自己,知道吗?”

晓恩望着爷爷难过地心想:“这样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了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这一刻,童年往事、家国爱恨交织一处,使得叙事的情绪升至顶点。当然,上述那个晓恩趴在爷爷肚子上睡觉的拉伸镜头也就有了无限延宕之韵。

感谢许鞍华,在这个长假的末尾,带给我如此优美的艺术,它仿佛初秋阳光的落叶,让人在萧瑟中涌发温暖的力量。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2014.10.6


附,白驹荣《客途秋恨》原唱试听: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1846071/

 5 ) 所谓的乡愁都是现实的否定

此前在《许鞍华说许鞍华》一书的勒口看到对许鞍华导演的简介描述:辽宁省鞍山人。1947年生于中国东北。母亲为日本人。幼年在澳门生活,在香港念小学及中学。1972年香港大学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硕士毕业,赴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从事影视工作至今。看了觉得这样的人生经历实在是太独特了,许鞍华如何成为许鞍华,感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出生香港人都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后来得知她早已经将这些经历拍成了一部电影《客途秋恨》,更意外发现这部由她亲身经历改编的剧本居然是由吴念真写的。

这是一部关于母女和解的个人史,误解都离不开时代的捉弄。片中通过现在和回忆的来回穿插讲述就是许鞍华的前半生, 英国、香港、澳门、日本、满洲、广州,时空和空间的变换。影片开头她和大学同学相约在伦敦街头踩单车,当时她是自由、欢快、无束缚的状态。这是她伦敦的最后一年,此时她并不想回香港,觉得香港的家并不是她的家。妹妹即将远嫁加拿大才匆匆返港参加婚礼,回港后发现一切都是这么陌生,妈妈变得横行专制,更难以理解,争吵不断难以沟通。她觉得妈妈以前不是这样的。但她又了解几多?十五岁那年她就搬离这个家独自居住。

镜头闪回到五十年代的澳门,展现的是她回忆中的澳门幼年生活情境,仿佛在梦境,妈妈的日常的沉默以及嫲嫲对她的溺爱。 嫲嫲不喜欢妈妈,处处针对,爸爸在香港工作,妈妈过的苦闷无人倾诉,无法融入这个家庭,整天绷着脸,郁闷,于是对她不好,嫲嫲又处处维护,矛盾更加激化。最终随爸爸搬回香港。随后爷爷嫲嫲返回广州居住,她只能跟随爸爸妈妈在香港读书。生活中爸爸处处迁就妈妈,她叛逆和不解,争吵不断。直至十五岁那年她搬离这个家前,爸爸告知她妈妈是日本人。可以想象在异国,语言不通,陌生的环境,解放后跟随爸爸回到澳门的妈妈人生路不熟,嫲嫲对日本人的油然而生的各种憎恨又投射到妈妈身上,没有接纳的意思。或许爸爸对妈妈千依百顺是对妈妈的补偿。但即使如此,在不知不觉间,即使妈妈一再怀念日本,环境还是改变了她。但此时她仍不理解她妈妈。

直至她陪妈妈回到一直念念不忘的日本,才深切理解妈妈这些年的感受,和解成为可能。到日本,犹如妈妈初到澳门,陌生的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令她各种不适。她妈妈也找不回故乡的感觉,即使是看到以前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但此时此刻的妈妈早已被香港同化,但又不自知,回到日本才发现,各种不适应,跟日本的亲人依旧是争吵不断,误解、隔阂早已形成。什么是乡土?身份是什么?“所谓的乡愁都是现实的否定?”最后她和妈妈都是香港人。妈妈总觉得她不像她。真的不像?当年妈妈抗战结束放弃返回日本跟随爸爸留在中国,这种决绝和她十五岁那年决定离开家庭寄宿学校何等相似。关于她们矛盾与心结,并不是她们不像,“是因为太像,不像是指生活时代变迁的表象,但骨子里的优缺点继承的很完美”。

和解的还有妈妈和嫲嫲。当得知爷爷得了中风卧床不起。妈妈叮嘱她一定要返回广州探望。此时此刻的广州正处于火红年代的末期,镜头呈现出来的是异常得安静气氛。爷爷最后对她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啊。爷爷是老了,你还年轻啊。寄托许鞍华的家国情怀又油然而生。这是那一代香港人的情怀。

片中还有很多暗线值得一看再看,许鞍华说即使这个故事不是讲自己,也会讲自己的感觉,这是她从真实生活提炼的经验。她对这部电影完成度很不满意,觉得浪费了这个优秀的剧本。觉得她的责任很大。真是无比谦逊的一位导演。

 6 ) 凉风有信 秋恨无边--张曼玉 许鞍华《客途秋恨》

1990年,在对一些类型片的尝试之后,这一年四十三岁的许鞍华导演奉献出了一部上乘的佳作----《客途秋恨》,这是一部有着许鞍华自身浓重自传色彩的影片,虽然自传体色彩浓厚,但是主题更为多元和深远,电影中小到家庭情感,母女关系,大到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的纠结,依旧对于香港、澳门、中日之间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接,人到中年的许鞍华导演沉淀出更为深沉的艺术魅力。除了特有的女性意识,以及对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之外,许鞍华从这部电影开始为自己的影片注入了一个新的主题----对漂泊者的情感关怀。这在她此后的电影作品中是很明显的。

电影以张曼玉饰演的女儿晓恩与陆小芬母亲葵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与消融为主线,通过母女两个人不同的回忆展开剧情,但是我知道,至始至终这部电影起着支配作用的是许鞍华导演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

电影开始的时候是从在英国留学的晓恩开始的,她接到了自己妹妹的结婚邀请,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机会,回到了一个她觉得隔膜的家庭。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张曼玉正是26岁的花样年华,而许鞍华导演年轻的时候也确实留学英伦,1975年返回香港,在TVB工作,1979年开始投身到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

从晓恩回来一进家门,正在打麻将的母亲的言谈中我们能直觉的感觉出这对母女之间的隔膜。金马影后陆小芬饰演母亲葵子,我个人总觉得她在外形上与张艾嘉有着几分相似。在随后剧情中,母女二人在穿衣服、烫发、言谈等很多方面总是发生着冲撞。

在晓恩的记忆里,儿时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有亲情感的,而那时沉默寡言的母亲与爷爷奶奶的关系显然很不好。许鞍华导演本人1947年出生在中国东北辽宁鞍山,这也是她后来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把鞍山作为影片人物背景的原因之一,在两个月大的时候,许鞍华就随父母迁居到澳门,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有着一段留在澳门的童年回忆。这段温馨在电影中是被很幸福的表现出来的。

祖父是中医,钦佩的是学西医的孙中山,有着一颗报国心,听着大陆解放的消息,也觉得自己的老家要有希望了。对于澳门在祖父祖母的心中是客居的他乡,其实对于母亲来说香港也是客居之所,而晓恩本身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也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体验中逐渐明确的。

母亲与祖父母之间的矛盾爆发,父亲接走了母亲,而晓恩作为母亲情感寄托的人却不愿意随母亲一同走,隔阂从这一刻已经生成了。

祖父祖母回到大陆的家乡去报国了,晓恩来到了香港,回到了父母身边,对于每天无所事事的只是打麻将的母亲,却依旧得到父亲的百般疼爱,晓恩是看不惯的,母女之间多年来情感挤压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而也就在李子雄饰演的父亲父亲的责打之后,晓恩才知道,自己的母亲葵子原来是日本人。二战日本战败后留在了中国,语言不通,文化不通,民族对立情绪严重的情况下,母亲生活是没有安全感的,打麻将也是她逐渐的在适应中国人的文化,派遣这异乡的寂寞。吃惊的晓恩,依旧还是没办法化解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她一个人出去住了。

许鞍华导演的父亲确实是一名国民党的文书,她的母亲也确实是一位日本人,她本人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母亲的身世,此前她只是以为母亲是个不懂粤语的东北人,据说许导最初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母亲是不同意的,不过许导还是坚持拍摄了出来,后来母亲也不声不响的看完这部电影,相依为命的两母女感情是很好的。

母亲疼爱的妹妹远嫁到加拿大了,剩下的是这对隔阂的母女,“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这句台词很好的表达出母女之间的关系,可也就在此时,两母女逐渐走向了解和和解了。女儿毕竟年轻,没办法理解母亲在不同文化差异中的生活,而母亲对于亲生女儿和自己从小的疏离也是有着自己的怨恨的。两个人和解的转机就在下面的日本之行发生了。

陪同母亲回到日本的故乡,下车以后晓恩感觉到母亲在自己文化之中的适应,语言不通,文化陌生的她,恰恰在这种背景下逐渐理解了昔日母亲在中国时的难耐。

日本有母亲昔日的哥哥,友人,甚至初恋的情人,而对身为女儿的晓恩却是完全陌生的,导演安排了一个细节,晓恩单独出行的时候,被一个日本人追,是怕她吃了手中的有毒植物,但是晓恩却害怕的逃跑,直到两个人找到一个懂英语的老师才完成沟通,那时候晓恩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种感觉,让我有着很强烈的共鸣,无论在蒙古国还是在埃及生活,当一个人对你大声说着你不懂的蒙古语和阿拉伯语的时候,你也会内心感到一种本能的紧张和惶恐,而并非我和他们母语的英语却成了唯一能交流的桥梁。这样语言代表的文化差异是经历的人很容易体会的。

母亲从小最疼爱的弟弟,却不认同姐姐,他意识中还是二战神风特工队的战争状态,这种亲人的敌视让母亲的伤心,也让晓恩体会到自己对母亲的伤害。

在母亲的回忆中,弥补上了她与父亲结合的故事。日本从东北战败逃亡的时候,她为了给生病的小侄子找大夫,得到了晓恩国民党父亲的帮助,两个人相爱结婚,母亲就这样留在了中国。

“人生真是奇怪,当初要不是冲动我也不会要到满洲去,日本要不是战败,我也不会遇见你爸爸,好像缺一样,人生就不一样了。”晓恩母亲的这番感慨,让我也充满了感伤,有那些时候我也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是在浦东机场抛下那一枚硬币,如果去成的是韩国,而不是乌兰巴托,如果从埃及不待那么久回来,我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呢?看着国内的朋友们的生活,也许也和他们一样,适应了这个社会,适应了一切,也许,也许······

晓恩的拥抱,标志着母女之间的情感隔阂终于被理解消融了。这理解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变迁,真是奇怪。

关心时政的许鞍华导演,在电影的最后表现了香港70年代的民权运动,那是他们那代人经历过的,电影的胶片帮我们保留下了那段记忆。在后面的《千言万语》中她继续抒发着这种关怀。晓恩成为了一名报道民权运动的记者。

与女儿和解的妈妈也改变了对晓恩爷爷奶奶的态度,晓恩回到了大陆,来到爷爷的故乡看望他们,十年浩劫之中爷爷没有看到家乡的希望,但是还是勉励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粤曲《客途秋恨》中影片结束了。

日本的季节与香港的对比,香港的社会变迁与大陆之间的对比,历史的伤痛与现今的对比,穿梭其间的都是一个个的家庭和家庭中的人,他乡,故乡何处是所皈依,爷爷倒在了自己的故乡,却没有看到故乡的希望,客途的人生之中,我们又何所皈依呢?

最后,还是一曲曾淑敏演唱的这部电影中国的主题歌《客途秋恨》,一曲哀歌,道不尽人生客途几多凄凉,几多无奈······

“秋天的风,就这样吹了一生,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的恨,躲在她的裙摆,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朝夕不定,海角天涯。”

(本文写于2009年9月12日 因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谐,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发布)

 7 ) 无题

写于去年深秋。。。呵

处处异乡 何处故乡

今年香港影展期间,某天我对同事说,我可能会离开北京回家乡去,然后她问我,你看《客途秋恨》了吗?
2013年第二届香港影展以“异乡情怀”为主题,所选影片皆拍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联合声明》签订至九七回归之间,这并非巧合。彼时的香港,理论上将要走的道路已定,但香港人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对殖民地时代的缅怀,对未来命运的迷惘,不仅促发了一波移民潮,也催生了大量以移民、离乡、归省为主题的电影。
影展开幕式上,策展人陈可辛导演说,现在的港片可能不会再拍出“异乡情怀”这样的主题了,在他们那一代,很多导演都有这种“异乡情怀”,许鞍华的母亲有日本血统,徐克导演是越南华侨,而陈可辛自己则来自泰国华侨家庭。那个主题属于那个时代。
我所知的离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被迫的,战乱饥荒天灾人祸,比如生活在眷村的老一辈人;就今天而言,离乡多是自发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故乡所无法满足的更好的生活——或者说想象中更好的生活。
影片《八两金》里,猴子(洪金宝)告诉表妹(张艾嘉),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的确,香港就像一艘“巨轮”,搭载着岛上所有的人一起漂泊,有的人上船了就以此为乡,有的人只是路过,靠岸便下了。而在今天,不止香港充满异乡客,异乡可能是北上广,是港澳台,是美国欧洲加拿大。有区别,又没有区别。
与此对应,故乡也不再是一个地理位置,当人口流动成为常态,故乡也越来越演变为一个难以名状的概念。我想那应该是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地方。在异乡过得艰难不如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此时故乡便成为避风港,但是真正返乡后又难免会发现,隔阂早已产生,你离开了故乡,故乡也不会在原地等你,所以呢?留下还是再次离开?《客途秋恨》中陆小芬扮演的母亲,带着女儿晓恩(张曼玉)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日本,却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而一直住在乡下的哥哥,也要卖掉老房子举家搬去东京与儿孙同住了。归省在对故土旧梦的留恋与对异乡十五层高楼住宅的炫耀中挣扎,就像漂泊者的内心般,一生纠结。
另一方面,倘若移民或离乡得到的是一个happy ending,故乡的模样便更模糊、更具象征性了,百年之后,异乡又成为了子孙的故乡。如果影片一开始,晓恩毕业后获得了在BBC的工作机会,她还会从英国回到香港吗?
我看见生于长于安和桥北的宋冬野在微博上说,“并不是每个人面对故乡变成破砖烂瓦时都能不掉一滴眼泪”,也读过梁文道写的“许多人来了,然后又走了,过客而已,香港不在他们身上留下一抹痕迹。”
对于晓恩而言,有妈妈在的香港也不是故乡,故乡是澳门的老宅院,是院子里的秋千,是婆婆塞到手中的牛肉干,是躺椅上爷爷的怀抱,还有爷爷手里的旧蒲扇。是的,故乡就像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因为朦胧伤感,才显得更美。
如果说异乡是一种情怀,故乡又何尝不是呢?

 短评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7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11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18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2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23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26分钟前
  • 57
  • 推荐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2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34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41分钟前
  • jimmy
  • 推荐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43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48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58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59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1小时前
  • 风间隼
  • 力荐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1小时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