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长恨歌》——悲剧里的悲剧
前段时间抽空看了《长》,说实话从得知影片开拍到上映不曾期待过,不是我要抗拒港片,而是港片在近几年来的下滑走势很难再有说服力。难得一年能看到一、两部出彩的已经是万幸了。投资4000万,全国票房仅500万人民币的成绩叫人大跌眼镜。《长》的惨败是早就预见的,看完电影便更加确信了。
书和电影是两种不用的艺术形态,书的描写更生动和精准,而电影有时只是直观地陈述情节。大部分时候我还是享受书中随着情节跌宕的心情。
郑秀文的身上寻不到王琦瑶的蛛丝马迹,她回眸一笑却有着更喜剧的效果。她穿旗袍的样子少了丰姿绰约的气质。王安忆笔下那个上海传奇女子的影子到哪儿去了?
后悔看《长》。原来印象中的美丽女子和老上海往事的画卷被撕得支离破碎,尽管残剩的零角还散发余味,那弄堂里闺秀们的情事再也寻不回了。
《长恨歌》是个悲剧,拍砸了片子也是个悲剧。。。在深秋的夜色里同时接受两个悲剧,未免太残酷。
2 ) 《長恨歌》:掠影、浮光
一、掠影
如何用109分鐘的時間,表現長恨之長、恨歌之恨?一個城市的身世,在張叔平的大刀闊斧的剪接之下,變得相當零碎。姑勿論電影〈長恨歌〉如何與王安憶的原著(刻意?)保持距離,單看電影本身亦充滿漏洞,單薄的劇情,當然罪不在原著,亦不在表現不突出的主角鄭秀文,而在於剪接的過份自信。
跳接太快,故事與人物心理同樣脫軌,觀眾如何感受這刻意的細碎?例如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第三名,卻只以一句「三小姐」作為交待。一句三小姐,王琦瑤由天真變得世故,一個少女變成深藏不露的情婦,試問一句三小姐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量嗎?又例如康明遜在原著當中本為極之重要的角色,卻只以幾場戲去交待那種身不由己的心情,叫角色可以如何立體?老克臘(Old color)與王琦瑤的戀情更是毫無說服力,電影只以老克臘熱愛懷舊唱片和舞會來交待老克臘的特殊性:對老上海的懷戀,而王琦瑤正好作為不老上海的符碼。(所以最後老克臘殺死王琦瑤並非一時錯手,殺人的舉動的重要意味在於諷刺新一代的上海少男少女只懂追戀和懷舊,王琦瑤的死正是王安憶狠心向老上海告別的儀式。但電影〈長恨歌〉不但不能表現原著的力度,而且更在結局歪曲(推翻)原著的本質,電影中的老克臘這方面的心理因為剪接的零碎而完全沒有被表現出來,亦正因為此,王琦瑤與老克臘的忘年戀沒有說服力、沒有深度。刻意的細碎,或者是經濟的鏡頭,導致〈長恨歌〉整套電影的感染力大大降低。
二、浮光
如果結局的語句是指向城市及城市的青春,電影卻以公寓作為主要場景則顯得格格不入。明顯地,關錦鵬最關心的依然是張愛玲式的公寓,一個隱密而激動的空間;但卻忽略了王安憶的弄堂美學,是如何推陳出新,自成一家。電影〈長恨歌〉的城市書寫極度無力,它極其量用王琦瑤的心理作為支柱,而因為剪接的破碎,王琦瑤的力量實在不足以作為一個城市的代言人,更不用說她的女兒薇薇、她的同學張永紅及年青的老克臘了。或許因為關錦鵬對張愛玲依依不捨(因此,王琦瑤最愛的還是李主任?),使王安憶在《長恨歌》的苦心經營的上海的神髓,一一流失。而電影之中有機加入的「香港」元素,以此作為上海、香港的雙城情結書寫亦未見突出,當中所述的亦只是港人最常見的意識形態。
三、程先生
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原著不盡相同的是敘述者的轉換。原著以王琦瑤作為故事的中心,而作者間中以「鴿子」作寄居,站在最高點看上海,目空一切;原著卻平易近人地用程先生的眼光,看王琦瑤及上海。所以長恨歌是程先生的長恨歌,也是導演關錦鵬的長恨歌。如果以電影改篇小說的角度來看,實在是好的嘗試。程先生與王琦瑤的愛情角力上,是一個徹底的輸家,他集悔恨、羞愧、悲愴於一身,可以作為時代的見證──他正是一位攝影師,或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王琦瑤如何在時代翻滾,悲劇收場,他愈是憐憫,愈顯得個人於時代面前的無能。而梁家輝(程先生)的演繹成為了電影的靈魂支柱,只有他的容貌、語調、動作、表情可以表現時代的力量,大大增加了電影的可觀性。
四、後話
因為剪接的不當(大刀闊斧的剪接,在〈阿飛正傳〉中的確有很好的效果,但《長恨歌》是一個連綿的故事……),電影中的角色內質蕩然無存,變得單薄無力,康明遜、薇薇、張永紅、老克臘(更不用說程先生的太太、王琦瑤的先生、黑幫)全都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角色。而演員的演出也因此受到了局限。吳彥祖完全無力發揮,更不用說突兀的鄭希怡。而鄭秀文即使相當努力,也是徒勞。相反眾男角找緊機會,在極度有限的鏡頭裡盡力表現自己,胡軍(李主任)的冷峻與落泊、黃覺(老克臘)的癡戀與不安,甚至蘇岩(蔣麗莉)的天真與妒意,都有不錯的觀感。當然梁家輝的演譯,是全劇的中心(於可觀性而言),是居功至偉的。
3 ) 零落在岁月长河中的一粒纽扣
哥第一篇发表过的影评,应该也是第一次花钱进电影院,挣了稿费50元巨款,虽然也是要捂鼻子,但也算是一种记录吧,对,就是在4年前的今天。
香港电影的衰落
从《2046》开始,或者更早,过多的对大陆市场的关注让香港电影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和汁味,从而在风格尤其是演员的选择上向大陆口味靠拢。历时五年之久的《2046》就已经显示了导演在操作上的纠缠和力不从心,其结果就像董洁在片中的一闪,只是挂了个“谋女郎”的名号而对影片本身没有任何的角色作用。《长恨歌》诞生在这个时候,只能是为衰落增添砝码,而以王家卫陈可辛许鞍华包括关锦鹏自己在内的香港比较远离商业的导演都用自己的努力见证了这种凄切。比方许鞍华不仅再不可能拍出《投奔怒海》就连《男人四十》这样的色调类型片都成了绝笔,你可曾看过《美人草》带给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给予的张力。而关锦鹏自己,《蓝宇》只能是个回眸的另类,而前部分突兀后部分拖沓的《长恨歌》,不禁让人发出一声长叹。
更重要或者更切实的原因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能够确定的就是《长恨歌》不是《红玫瑰白玫瑰》,这将又是一部可以迅速被遗忘的电影,它的争议不用过过多的讨论与原著的差距,而是带来的声像震撼让这部电影几乎对不起它所引发的争议和关注,而参展威尼斯的惨败更印证了电影本身表现力的苍白,除却了技法镜头感和桥段参差上的一般因素,电影本身带不来任何感动,更不用说触动,但是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下香港电影的某种高度。
关锦鹏的失误
其实更应该是郑秀文的苍白,但作为导演在选择主要演员上的责任是不可饶恕的,郑秀文塑造了一个没有任何面孔的王琦瑶。可能自张曼玉之后能够用眼睛说话表现人物心理及内涵的女演员越来越少了,但郑秀文从哪点都排不上号,她可能更适合出现在诸如“麽麽茶”或者“钟无艳”这样的电影中。当然,郑有郑的单纯和可爱,或者在她显得瘦弱的身躯上隐约可以看到一点张爱玲的影子。但郑秀文不能像张曼玉塑造阮玲玉一样给世人呈现出一个优雅的“上海三小姐”。抛开了身材和五官上的不足,在举手投足,言辞礼论上郑版的王琦瑶显然是被粗陋的盗版,美丽或者优雅,凄惨或者幽怨,对爱的坚贞或者对世俗本身的抗争,没有任何的惊喜,只有刚开始时对电影满怀的期待和她旧年代学生头的傻忽忽。
优雅是一个难得的语词,在小说版的《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优雅是活灵活现的,甚至可以夸张的说这是上个世纪最后一个优雅女人的载体。看过小说版的人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先入为主,而没看过小说的人也基本上已经被炒作诱惑过。是的,都是一样的碳水化合物,但人与人之间的层级和禀性异同才真正构筑可现实生活的层次感。就如罗素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所以我们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人物的鲜活和真正另类多彩,以便更好的为枯燥的生活现实着色。但正如“气质”的虚幻所带来的距离美感一样,优雅同样是学不来的,就如同《2046》中巩俐蹩脚的口红和糟糕的哭声,让你知道什么是张曼玉即使是失去底色般在敞篷车上的惊鸿一瞥。
《长恨歌》不可避免的成了男人的长恨歌
奇怪为什么关锦鹏想让郑秀文捧个最佳女而不让梁家辉提名最佳男,梁家辉的出彩成了电影唯一的亮点,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梁家辉用一己之力盘活了男人版的《长恨歌》。相对于王琦瑶的苍白模糊面目,这个拍照的老程不仅是作为旁白的串联,更是抢走了真正原版小说的内涵,让一个男人的心灵历程通过梁家辉稍显迷离的眼神和活灵活现的神情乃至年龄的跨度很深切的表现出来。在驾驭人物表现上的梁家辉显然要高过郑秀文几个“层次”,也正是这种错落的张力让电影成了一个男人情感怅恨的伦理叙事。
最早是作为摄影师的程先生发现了王琦瑶“优雅”的美,是这个男人最早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并用他的一生苦苦守侯。蒋莉丽曾经在和王琦瑶的对话中无意透露“你怎么和我的老程的说法一模一样。”在冥冥中,也许这两颗心的兴致和心理取向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但是,王琦瑶不喜欢程先生,这个在程先生发现已经作了情妇的王琦瑶快乐的表情上已经看出——“很显然,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了。”也就在李先生在最凶险的时候程先生应该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见他,并且为了王琦瑶违背了他作为男人曾在李先生那里的承诺——告诉王琦瑶李先生死了。程先生没有,他首先是反对李这样做,进而告诉了王琦瑶真话,因为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作为男人和喜欢这个女人的男人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但是王琦瑶不喜欢他,这个女人不喜欢这样的男人,这个女人只喜欢给那位只不过是对她比对别的女人稍长一些的男人当情妇。到后来王琦瑶怀上康明逊的孩子,再到后来已经人老珠黄的王琦瑶和后辈的老克胡来,程先生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其实王琦瑶只爱一个人,他知道他和他的太太不是一类人,他知道王琦瑶在最痛苦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但是王琦瑶不喜欢这样的男人。所以即使在程先生最困难的时候,他所想着的,他的渐进苍老的身躯中所包藏的深深的爱恨,竟然真的是那么漫长。
那个被王琦瑶爱的李先生去了巴西,开了大牧场,只有在死去的时候给王琦瑶一个电报;那个让王琦瑶怀了孩子的康明逊最终没有尽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最后死在美国;那个最后和王琦瑶私通的年轻人老克在最后走投无路时只想利用王琦瑶,并最终窒死了她;而那个一辈子爱恨长绵无绝期的程先生,最后只是拣起一颗失落在地板上的纽扣,那是一颗什么样的灵魂。老克在最后时刻在电话里说,我知道你们是好朋友,程先生无奈的回答,不,不是很好。而程先生真正的愤怒只有一次,他对王琦瑶说:“你糟蹋你自己我不管,但你不能糟蹋我的照片!”王琦瑶这个时候还没有醒悟:“那是我的照片……”
最后,手里捧着那颗纽扣,这时候的程先生老泪纵横:“早知道你和这个年轻人在一起不会有好结果,可我也不能说什么……其实我是多么舍不得你……”
到这个时候,我竟然哭了。我走出电影院,一边走一边掉眼泪,我准备回不远的家里大哭一场,但我真正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哭不出来。女人是男人的女人,还是女人自己的女人,而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对女性的尊重?程先生这样的男人就是不招女人喜欢,是他真的就不懂女人吗?是什么更是女人真正的美,而是什么又是真正的美,能够得以人生长恨的东西,毕竟已经不多,而要把这种恨谱成歌谣,那是多么的爱。
4 ) 黑背景
《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5 ) 无法理解
没有看过原著,单说电影。
电影可以说是槽点满满,剪辑是最大问题,其次是女主的口音,再就是程仕路的逻辑(这可能不能怪电影的编剧,可能原著就是这样)。
女主王琦瑶,一生中大概有四个男人,但没有一个是留住的。在我看来,她这样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影片中,我没看到她和那几个男人有爱,一个个如蜻蜓点水般,不久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虽然这都是客观因素,但是我没感觉到他们之间有多少爱意,更别说恨了。几段情,看起来都很虚假,就如片尾蒋丽莉对她说的,对人不诚心诚意。
最后,却还要怨那个一直默默地爱着她的人不管她、不骂她?是的,这个默默爱着她的程仕路也是逻辑清奇了。
程仕路,在第一眼看到王琦瑶时,就爱上了她,然而,他没有展开任何追求行动,他居然让她去参加上海小姐选美,然后被高官包养。我去,你脑子长泡了吧。是的,看着她身边的男人来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爱也是挺无语的。到最后女主和一个小青年搞在一起你才生气,早干嘛去了?女主最后的对她的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影的剪辑也是一大硬伤,不连接,看得云里雾里的,还有显示蒋丽莉他们死去的字幕的时间也是很奇怪,很多时候电影如果说谁谁谁那年逝世,一般故事时间也是走到那一年的,但这部电影不是这样,可以说时间有点混乱。
最后,导演为何不给郑秀文找个配音,她一出声我就出戏。
总之,不是一部讨喜的作品,到底女主是多情还是滥情呢?这样的女主真不讨喜。
6 ) 小聰明觀眾睇《長恨歌》
藝術電影跟你猜謎語,邊個位暗示乜,邊個位暗示物,如果你都跟電影人一樣有些小聰明,點會睇唔明?
自以為有點小聰明的人總是忙不迭要跟你打啞謎。你通常都能猜對,小聰明不過是小聰明,謎語簡明易懂旨在皆大歡喜。奇是奇在謎語沒有人猜對,通通猜錯,當然自是因為小聰明不堪賣弄,自以為一套所謂暗語,有人能讀得通,讀得懂,其實那全是不合羅輯的廢話。小聰明上不了神台,啞謎並非透露秘密的暗號。
不知自己是不是太自恃聰明。自問算是關大導的戲迷。沒興趣看鄭秀文沒興趣看吳彥祖沒興趣看王安憶,都支持正版,走進戲院看戲,還巴巴的跑去買豪華座的戲票。座位沒錯是很舒服,可我的心一點也不舒服,我甚至激動得想哭。舊世界舊女子被新世界新社會淘汱是必然的,沒有誰青春永遠,花開花落,誰個也是明日黃花。老生常談的命題,我看著銀幕目定口呆,堆砌的埸面,熟口熟面手勢,男人女人夜間貼牆而行,滿地樹影樹葉,突然慢鏡,零碎的故事片段,強作風格化的剪接。我曾以為某些關口暗示某些事情。可導演還是選擇以字幕交代每個人的結局,或故事的結局。電影末段以字幕交代只有一個城市能永遠青春,至此,我真的很想大叫。無端端哪裡來一個城市?你這個謎語打得真有趣,作為一個自問有不多不少小聰明的觀眾如我,看著那些堆砌的埸面,熟口熟面手勢,男人女人夜間貼牆而行,滿地樹影樹葉,突然慢鏡,零碎的故事片段,強作風格化的剪接,都沒有看到電影中的城市面貌,沒有上海的城市景觀,沒有深刻的城市描述,我從來沒有在這齣叫《長恨歌》的電影裡看到任何叫作「城市」的暗號,城市的面貌為何,我點知?更加唔會知,它有何青春可言。
電影人小聰明以為用上某些人某些符號能照辨煮碗來個複製,我真的很好奇,那些慢鏡倒一杯茶有何暗喻,那些剪接又是做什麼的?這些著跡的符號從來沒有對劇情的發展有任何幫助,還是這些本來就是某些高深的藝術手法像我這種只有小聰明的觀眾根本不會看懂?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女主角王琦瑤跟三個男人的三段情,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女主角點解要好愛好愛那些突然從電影中冒出來的男人?我的感覺是,那些男人在你眨一下眼之後就突然出現了,再下一個鏡頭就已經跟女主角在床上翻滾,零零碎碎的片斷,令觀眾如我,不知所措。
也不論鄭秀文的普通話合不合格,更不要提她的演技了。玩猜謎遊戲自娛一下,我指著銀幕問,依?點解呢個人咁似YUMIKO既?鄰座觀眾答,佢咪係YUMIKO囉!吓?YUMKIO D國語好似都唔差喎……
認真九唔搭八。
7 ) 恨不入骨
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
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啧啧。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师哥胡军的肉体与演技给满分 丹尼尔吴彦祖的哭给五星 梁家辉终极程先生给六分 三米的颜与旗袍五分 剪辑零分 【好 看小说去
电影是满烂的,但也不至于让郑秀文郁闷的生病啊。
演员不对,剧本不对,戏的节奏也不对
弄堂里的那些事儿。
重新看了一遍,看了上次错过的开头,开篇文字很喜欢,之前打三星主要觉得郑秀文演得太差,但其实梁家辉演得很好。。。许多镜头处理也不错~可以给个三星半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爲什麽我沒覺得書裡的王琦瑤淫蕩,但是電影裡的覺得很淫蕩?!
一星给张叔平 一星给梁家辉 其实本来还应该给郑秀文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一星的 但是无奈 我实在太忍不了这烂片了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好片儿。
两半,巧了,扎堆看了上海香港前世今生的片子。多年来只记得上了年纪的女主角睡了一个女儿的同学(其实不是同学),完全不记得是黄觉演的。年轻异性的肉体是对衰老恐惧的安慰。年代和年龄还是有点模糊,梁家辉每个年纪的妆都化得很好,在一堆惺惺作态的演员中从容不迫。视点飘忽,女主角的故事,却总要老程来注解。情节猛跑而角色毫无累积,故而非常故事会。郑秀文开场的学生头简直像鬼片,爱司头才对了路。摄美像是《花样年华》套拍片一样,恨不得把吴彦祖拍成张震,配音太低音炮而没有戏。郑秀文的口音像口里含了水,即使不愿全配,至少也要像《霸王别姬》那样把杨立新和张国荣无缝衔接一下。王琦瑶对康明逊调皮地说:“我们终于闯了祸”,非常可爱和反叛,“先开心后难过”。每个人的故事结束于卒日的年份,真·领便当。毁灭是烟花的尽头
关锦鹏的失误,郑秀文的错误。家辉依旧。
梁家辉演的真好啊。郑秀文如果不听说话,不看皮肤,看眼神还是演的不错的,毕竟年龄跨度这么大,皮肤真的误导剧情啊。
香港A区蓝光,没看过王安忆的小说,一直想看这部关锦鹏的失败之作,前天把它看了,失败之处就用错了女主角,演的又认真又失败,看得出她为了这部电影吃苦耐劳迎难而上,但是国语是一大硬伤,要不是张叔平,这个女主角就一无是处! 电影我给2星,一星给张叔平,一星给梁家辉,关锦鹏一蹶不振
灯光太资本主义了!!!原来也是花样年华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值得回忆的篇章。
还行吧,花样年华
然而在错误的年代 却总碰到以为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