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但是《断背山》给我的印象很深,当然希斯莱杰是其中一个原因,美国西部的蛮荒草原、牛仔的生活也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但是看完以后,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安对细节的处理。杰克保存的他们两人的衬衣,恩尼斯用自己的衬衣抱住杰克的衬衣,在得知女儿要结婚后,默默地念出jack I swear。电影在这里依旧是平淡的叙述,但是在观众的内心里已经是奔泪的高潮。我想这就是李安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吧。 《喜宴》这部电影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整部电影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同性恋,二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本质上,或者说主要的还是讲中美的文化差异,只是借了同性恋这只鸡来下的蛋。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接与浅显的认识。《喜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其实可以看作是导演自己的切身感受。李安有着台湾与美国的双重背景,他身处的环境决定了他更能够敏感的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巨大存在。某些方面上讲,台湾比大陆传统情节更重。大陆从49年以后经历的变革太大,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丢弃了。而台湾由于比较稳定,很多传统的东西得以继承下来。当李安从台湾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从骨子里就完全不同的民族。 电影一开始就设定了男主角的特殊背景。一个亚洲人带着耳机在健身房里锻炼(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耳机里放的是远在台湾的母亲寄来的录音带,依次交代了导演对故事情节的一些设定——父亲是退伍军人,还是个师长;男主角岁数不小了,父母催促相亲(典型的中国人的人生)还是很新潮的方式——择偶俱乐部。接下来赛门出场,通过一段对话介绍清楚了高伟同(男主角)与赛门的同性恋关系。至此,导演对故事的矛盾设定已经都出现了,整个叙述清楚流畅没有一点赘余。 值得注意的是开篇的这个在健身房里的场景,在后面的片段中也再次出现,也是男主角一边锻炼一遍听母亲寄给他的录音带。在后面的片段中导演借由赛门的口说出了,伟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健身房,间接道出了伟同对于父母为他相亲这门事的反感和苦恼。男主角对于相亲这件事的态度在观众看来是十分明确的,他不会真的去相亲,但又不能把事实告诉父母。尽管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的美国化了,但他也深知传统的中国文化是难以接受同性恋这样的事情,更别说他还是家里的独子需要他来传宗接代。可想而知,伟同的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后面的片段里讲到这是他将尽20年的秘密),但是电影里没有哪个镜头拍的很深沉凄惨来表现男主角的痛苦。我想这是李安特意安排的,在伟同向他母亲坦白的那个片段,完全可以让男主角来一次发挥,将多年来的压抑一次性的发泄个够。但是这样就失去了李安对故事举重若轻的驾驭功力。李安用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男主角的心境,从电影叙述的角度表达了东方人的含蓄(这里是指李安)。 《喜宴》之所以叫“喜”在我看来,它的整个氛围还是欢乐的,整个的叙事节奏也比较快,电影配乐也没有大悲的段落,人物悲伤情绪的发泄也是点到为止。剧情以一场骗局展开,个中人物为各自的目的而参与到这场骗局中来,我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担心一旦骗局被揭露,这场骗局中的人命运会怎样。以我看电影的经验,遇到这种家庭题材又是亲子矛盾的电影,往往会觉得很压抑,我想导演之所以把整体氛围做成“喜”的感觉,也是为了避免这种压抑。 这场骗局的开始是从威威和伟同的共同“利益”出发的。威威为了得到绿卡,伟同为了不再相亲,也是为了让父母安心。骗局的最终其实也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伟同还是跟赛门在一起,威威拿到了绿卡,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但是结尾的地方还是给人留下了些忧伤的感觉,一个退伍老军人对美国文化的投降,威威为了能在美国立足而付出的代价,他们面对的美国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然而对于伟同,美国是一个庇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做一个同性恋者而不必隐瞒躲藏。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中美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并非不痛不痒,但也不是有意要去刺痛某些人。 《喜宴》是一部很有嚼头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的品味。课上老师讲的关于剪辑、蒙太奇的运用我还是云里雾里,但是对于镜头、景别这些我很想借《喜宴》来好好分析一下。 《喜宴》中几乎没有远景的镜头,故事的叙述环境也基本上是限制在曼哈顿这样的一个小的区域里。导演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把心放小,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小制作的家庭剧来看,然而在内容上却是探讨的中美文化差异这样的大主题,这样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用几个人的生活来映射这些夹在文化代沟中的一大群人。集中的表现是在婚宴上,平日里低调压抑的东方人发泄出来却是如此的狂热,这让席间的美国人看得大跌眼镜。 伟同把父母接到赛门家,要去结婚公证之前的那段场景,整个场景主要用了三个摄影机的位置,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父亲母亲,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威威还有一个是过威威的肩拍伟同与父亲。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张力的一段,从一个平静的早餐开始,伟同说出要结婚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很突兀,甚至说不可接受,对伟同和威威来说却是早有准备。而赛门是打酱油的,所以将两个摄影机的位置安排给了赛门的视角。我把这一段看成是餐桌上的文化碰撞,也是伟同与父母的第一个正面的矛盾碰撞。其实结婚就是一个形式,但是中美文化对于这个“形式”有不同的认识。伟同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人家交代”,而母亲说“不为了跟人家交代,你接什么婚啊”。很明显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人做过很多的研究。大致上认为,西方人按照事物的属性来看待问题,东方人按照事物的联系来看待问题。在母亲的思维里结婚不是自己的事情,它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而在伟同看来,结婚是自己的事情,了不起跟自己的父母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有趣的是整个对话(5个人)只有母亲和伟同在不停的说,威威有单独的近景镜头却一直不说话,父亲在两个镜头里都出现却也一言不发。但是观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心里翻涌最大的是他们两个。母亲和伟同是两个极端,东方与西方的两个极端,但是威威与父亲则不是。威威是从大陆来到美国的,她留在美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她不是完全的美国人(没有绿卡),当高妈妈给她那些旧衣服的时候,她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分量,她内心里有传统的意识。高爸爸也不是完全的传统中国人(他懂英语),他了解到伟同是同性恋后也能够平静的接受(这一点我也很吃惊),他是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的人。 另一个很有味道的场景是赛门与高爸爸在海边的对话。在这个镜头里,导演一直保持了一个中景的景别没有变化,有趣的是人物一直是背对着摄影机,父亲佝偻的背和花白的头发展现无疑。这样的场景,很像是一对父子在深谈。李安在这里对观众做了一个交代,骗局最终要大白于天下的,但是这个真相揭露的很平静,没有发生像伟同担心的事情。高爸爸一直装做瞒在鼓里是为了抱孙子(看到这里觉得他有点老奸巨猾),赛门说“I don`t understand”他回答说“I don`t understand!”。听到他这样讲,又看到这样一个憔悴的背影,观众很容易就明白这句话的意味。一个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人,来到美国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面对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同性恋。文化的差异(两个国家的人),时代的变迁(老人的背影),在这个镜头中都展现了出来,高爸爸的这句I don`t understand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段对话结束的时候,导演把中景换成了远景,海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仿佛在暗示赛门与高爸爸更加开阔的心境。 最后我想说说《喜宴》的配乐,电影中东方音乐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有琵琶的声音,而琵琶的节奏很快,音乐的氛围不会太过于凝重。很多的场景都有东西方音乐的穿插。在赛门向威威介绍伟同的生活习惯的时候(结婚前),配乐是欧美音乐,接着镜头一转到威威休息的镜头就变成了东方音乐,紧接着又是赛门和威威的场景,又是欧美音乐。这样的快速转换暗示的是威威这样一个东方内涵的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在与人交往时,要按照美国人的节奏,而当自己一人时又会转换到东方人的状态。 在电影最后的几个场景中一直用的是东方音乐做得配乐。似乎东方人更懂得离别之时的抒情。临别时,5个人又翻看结婚时的照片,翻到最后一页,是伟同和赛门的照片。这段很有传统感觉的音乐一直伴随着离别的过程。按照电影配乐是电影主题以抽象和纯粹的方式表达的理解,这段音乐就是此时伟同父母的心声。有些凄凉,有些无奈,无法心满意足,但是也别无他求。
众所周知,李安做了六年的家庭煮夫,才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长片《推手》,而真正让他扬名世界,正式登上国际舞台,则是这部28年前的先锋作品。
——《喜宴》
这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拿下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在颁奖礼的庆功宴上,一碗鱼翅汤让李安潸然泪下,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荣耀时刻,却无法和在美国的妻子一起分享。
和那一碗五味杂陈的鱼翅一样,《喜宴》同样是一部让人百感交集的佳作。
2015年6月26日,是美国乃至全人类历史性的一天,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支持,4票反对通过了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的裁决。
早在1993年,李安就在一场传统的东方婚礼框架内探讨了这个在当时还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
这部电影里的很多演员都是新人,比如走出不凡人生轨迹的金素梅,也是男主角赵文瑄的处女作,他在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听闻《喜宴》招演员,做了8年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他搭乘飞机去美国参加面试,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被李安相中,自此踏入演艺圈。
从此银幕上多了一个丰神俊逸,温文儒雅的美男子。
这同样是赛门的扮演者米切尔·利希滕斯坦的银幕首旅,在现实中他也是一个同性恋,而且早年就非常勇敢地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作为片中的大暖男,赛门听得懂中国话,能照顾伟同的饮食起居,会帮葳葳在厨房做饭,做的一手好中国菜,订机票订健康餐无所不能,被放鸽子也不抱怨,还很贴心的送高家二老礼物。
就算不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赛门也可以说是完美的恋人了。
《喜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某瓣上也有8.9的高分。
如今看来,《喜宴》的故事早已不新鲜,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被父母逼婚之下无奈选择假结婚,却不曾想假戏真做,最后“皆大欢喜”,但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饮食男女》中的开篇让人百看不厌,重看《喜宴》,那个意味悠长的结局是李安埋下的最大伏笔,也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
这个结尾有两处妙笔。
第一处,是高家二老跟伟同他们告别,相互扶持着走向机场安检,在幽暗的过道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们身后还有一个男人。
这个背影三人组对应的正是伟同、赛门和葳葳的送别三人组。
而那个背影,并不是废笔,而是指代在影片中众人口中出现过多次的“老张”。
如果说伟同父亲懂英语是片尾揭晓的第一个伏笔,老张这个没有明说的暗线体现了李安的玲珑匠心。
老张的身份是跟随高父四十多年的厨师,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却在片中出现了4次,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是李安在本片的最大伏笔。
结合剧情,以及李安电影细腻和讲究细节的特质,可以推断,这个老张的出现显然不会只是嘴上提一提这么简单,而是李安有意的留白。
要知道,就连那个婚房的门牌号1069都是意有所指的,1069是台湾一个很流行的同志交友网站,映射了伟同的真实身份。
而伟同和葳葳在婚礼上交换婚戒的时候,可以看到,葳葳的戒指并不是戴在无名指上的。
这样的细节全片中还有不少,因此,出现了4次的老张不可能那么简单。
这个若隐若现的老张,是理解高父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高父初到美国,跟伟同一起参观房子的时候,在阳台看到了庭院里的两把椅子,此处足足有2秒多的特写镜头,显然是有深意的。
从后面高父和伟同在阳台上讲述自己因逃婚参军的往事,就会发现,高父很有可能在那时就已经猜到了伟同和赛门的关系。
高父和伟同讲述自己的感情,其实是在委婉的告诉儿子:你和赛门的感情我理解,但为高家延续香火是你的义务和责任。
影片末尾的塞红包是本片剧情的高潮,高父和赛门在海边谈话时,赛门说不懂高父为什么这么做,高父的回应是连我也不懂。
这是高父对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无奈,他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中国传统礼教的灌输,只知道必须遵守,不知道为何遵守,哪怕他已是高级知识分子。
而在老张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葳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手掌是刻意指向赛门的,明面上意思是暗示饭菜是赛门做的,但也有李安的深意。
那就是老张和赛门身份的对应。
如果说这个时候还不算明显,那么到了老张第三次出现,也就是高夫人代表老张送葳葳金镯子的时候,可以说老张的身份呼之欲出了
送金镯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继承的重要仪式,说明老张一直视伟同为亲儿子,而在《喜宴》的最后,赛门选择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
这又是另一种对应。
再结合影片结尾的背影三人组,基本可以推断出老高的身份:
——高父的同性恋人
也就是说,这是上一代人的故事在下一代中的重演。
但既然自己就是同性恋,为何高父依然无法接受儿子和赛门呢,个人以为,高父也无法克服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无法对同性恋产生认同;二来他也深知同性恋在那个时代会受到的待遇和歧视,伟同是自己唯一的儿子,高父自然不愿意他走自己的路。
宿命轮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得不说,李安以同性恋作为切口去展现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以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婚礼为载体,可谓大胆而别出心裁。
他并未用猎奇的方式,既不堆砌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不对同性恋大加渲染。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李安设置的第二处妙笔。
在安检口,高父高高地抬起了自己的双手。
这个动作余味悠长,可以有很多解读。
一种是高父彻底放手了,美国之行见证了儿子的婚礼,高家也后继有人,从此不再干涉儿子的私事,安心回台颐养天年。
第二种可以理解为投降,他曾经是万人之上的师长,却在军事上败退台湾,在家事上无法解决两代人的难题,难免挫败,心灰意冷。
高父嘴里说着“我也高兴”,但是我们从郎雄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喜悦,更像是一声叹息。
表面上看,在《喜宴》里,老一辈实现了香火延续的夙愿,伟同和赛门没有分开,葳葳也拿到了绿卡,但这并不是迪士尼童话里的Happy Ending。
《喜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
这一点,李安在拍摄手记里也曾说过,《喜宴》结局被很多人误会为大团圆让他感到意外和难过。中国的事情往往如此,大家各自退一步,高家父子在传统的狭窄缝隙中艰难地各取所需,最终达成了妥协,但留下的是一个三人的畸形家庭,问题并没有解决。
李安在片中有短短的5秒客串,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电影里露面,幽幽一句却画龙点睛,捅破了那一层窗户纸。
从《推手》里父亲的拒不退让,到《喜宴》的无奈妥协,再到《饮食男女》的包容,父亲三部曲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成长,也看到了李安的成长。
同样也能看到,李安的编剧才能在那时候一点都不弱于他的导演才能。
28年过去了,这一桌喜宴并没有结束,高家的难题也始终没有解决。
配图/花生编辑/书生 本文首发百度TA说专栏签约账号【侠影映画】原创内容
· 感谢关注·
侠影映画
投稿vx:FMYmovie001
知乎| 二十八画书生豆瓣 | 二十八画书生B站 | @侠影映画微博| @侠影映画西瓜视频 |侠影映画网易新闻 |侠影映画今日头条|侠影映画迅雷电影 |侠影映画微信公众号|侠影映画
所以说,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伴郎和新郎的关系。微虐慎入。
台湾跟大陆假结婚,其实在跟美国搞同性恋
昨晚看李安的采访,他说「在变化得太快的社会中,孝道该何去何从。人好像只能去接受和追赶这些变化,其实是很无奈与惆怅的。」家庭三部曲终于看完,这部编剧太妙,如果说「饮食男女」是在调和传统伦理与烟火世俗,那么这部则在调和中西、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PS:李安那惊鸿一瞥的客串。
爸爸肯定也是gay的嘛,多明显啊~Simon是多么理想化的同性伴侣啊!金素梅太像叶童了~我喜欢李安这个系列的电影,很回味~还有赵文瑄实在是太帅了!噢,薛绍~
这片在20年前是多么得前卫出格阿!!
能把直男变弯,弯男变直的好片子。。。
故事讲圆了,金素梅的台词功太生硬,想打掉孩子的那两段台词写得不好。
李安那句酱油台词太霸道了,大家都没捅破的窗户纸就这样被他。。。可能是编剧有外国人的缘故,台词有点心灵鸡汤啊,不过一切都很完美,喜欢归亚蕾的表演,赵文瑄也确实巨小受哈哈哈。爸爸才是终极boss,不要小看爸爸!懂外语就是王道啊~~~感人的好片
看到房间号1069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赵文瑄处女作这个程度,让人惊叹
我现在挺同志,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不成为同妻。
我对骗婚的死gay一点好感也没,哪怕姑娘是花钱雇来的都觉得恶心。
“妈,同性恋的人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