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amera On The Psycho Killer: A Black Humor?
美国佬也会厌倦恐怖片套路
镜头追着被害者跑,神秘而无所不在的神样的冷酷变态杀人狂的
美国式样的 a sad childhood story, a lot of brutal killings, Pure Evil and etc. etc.
Jason X - Jason Voorhees (from "Friday the 13th"), Mike Myers - Michael Myers (from "Halloween") and Chucky - Charles Lee Ray(from "Child's Play")
与以上3个美国著名恐怖杀人狂可以相提并论的一个新角色Leslie Vernon要用类似布莱尔女巫的主视角拍摄手法,来从杀人狂本身的角度拍摄这部仿纪录片 "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镜头跟随着Leslie Vernon,从Leslie Vernon的典型杀人狂传说式样住处开始,看他艺术家一样精心设计每一步骤的杀人计划,暗地追踪挑选受害者,骚扰,杀人现场设计,而且作出很多犯罪心理层次的暗喻(比如斧子之于杀人狂的男性.性.器官,丛林幽深小路之于女性.性.器官等等),遵守原则:大胆狂放的年轻人,乱性者死,磕药者死,需要一个心理医生贯穿整个事件烘托出杀人狂的传奇性,不杀有真感情的勇敢者,最后剩下那个正义感升起复仇的处.女。再加上一个引子狸猫换太子把一个被害者大舅爷照片与杀人狂母亲的被监杀的故事联系一起。简直完美,接下去就是杀人狂的表演了。
冲着创新精神,和扮演女记者的演员,还蛮值得一看的,但是大段对话也许会让期待恐怖血腥镜头的观众睡着。
2 ) 一部暂时没有后续的前传
这是一部描写连环杀手的电影,题材很老套,但角度比较新颖,因为以前的同类影片是以被害人的行为为主线的,而这部影片则从杀手本身出发,前半部如同纪录片一般,通过访谈,让杀手讲述自己对即将实施的大屠杀是如何准备的。
但这样一来电影就不恐怖了,因为观众会对变态杀手失去神秘感,因此很多人对这部影片评价不高。不过我觉得把它一棍子打死是不对的,如果你看过以前那些关于连环杀手的经典系列,就会从这部影片中发现更多的东西。
比如剧中的AM,即那位心理医生的扮演者罗伯特·英格伦就曾饰演过连环杀手——大名鼎鼎的Freddy,经典恐怖片《榆树街噩梦》系列的主人公,这个系列共七部,全部为英格伦主演。
除了《榆树街噩梦》,影片中还时刻提到其他一些关于连环杀手的经典恐怖片,如《十三号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等。
影片向这些“老杀手们”给予了致敬,也给予了颠覆,因为通过对弗农行为的记录,经典电影中的变态杀手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还原成了普通人。
如同大多数惊悚片一样,结尾字幕出来后,你还是要坚持看下去,这时你会见到弗农的尸体在解剖室里复活了。而《榆树街噩梦》中,Freddy正是在火海里变成不死杀手的。而影片的小名是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弗农的崛起”,结合这个结尾来看,这只是一个前传而已。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可能会有“the Return of Leslie Vernon”吧。
也许,编导只是想从第一人称的全新角度来为好莱坞塑造又一个经典的连环杀手,这个也是值得尝试的。
(还有,Vernon的导师Eugene的扮演者Scott Wilson也是一个老戏骨,《珍珠港》里的马歇尔将军。)
3 ) 完全是侮辱观众智商...
前面的记录片的拍摄感觉是好的,但是
后面记者们刚离开大屋就知道导演要说女记者才是他真正的目标了
前半段还装模做样的分析一下犯罪心理,勉强当喜剧片看
后面就成了所有人都应该像白痴一样死掉,因为这是一部杀人狂的恐怖片
喜剧不喜剧,剧情不剧情,恐怖不恐怖,导演还做出一付凌驾于上把观众握在手中的高姿态
简直令我莫名的讨厌~~
一分,一星...真的很讨打的电影
4 ) 一个冷笑话
《面具之后》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
前半段通过纪实类似与布莱尔的感觉采访一个杀手
杀手教人们如何挑选被害人,如何布置现场,
如何吓人,如何让被害人按自己的意愿走进陷阱
其实电影就跟曾经看过的魔术揭秘似的,
把老套的杀人技术从新揭秘,从头了解杀手的准备活动
全片都是在讽刺那些关于杀手的SCARY Movie
还定下两个定义:
处女:是恐怖片最后的一个幸存者,最会反抗的,很有可能威胁到杀手生命的。
(这个定义大概就是讽刺恐怖片里幸存下来的那个女的在电影里没有SEX,像个比较老实的小鹿。)
AM:恐怖片里最好最正义的最爱和罪犯作斗争纠缠的人,一般为COPS,这里是个医生
(这个定义大概就是讽刺恐怖片里的正义之人都很无能,最终不是死就是伤不然就是迟到。)
最后电影结尾,“处女”把杀手干掉,本片的AM登场说了句“他(杀手)也是个普通人”
呵呵,不可能所有的运气都被杀手占全了
5 ) 新颖但是无聊的恐怖片
创意是wonderful的,但是正因为这个创意使得这个片子挺无聊,大部时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连续杀人狂如何计划他的行动,然后等着他的目标们脑残般的飞蛾扑火就行了。不过呢其实这个创意真的是很不错,里面的人物即疯狂又愚蠢,以处女为目标的设计是一种对圣女的生殖崇拜吗?@_@
6 ) 失败的创新~~~
1、诚然本片定义为惊悚片或恐怖片(当作笑片、纪实文艺片来看的另当别论),而且显然本片采用了创新的表达叙事方式,但是看起来却不惊悚不恐怖了,既然达不到令观众惊悚、恐怖的目的,那么这个创新是失败的~~~
2、无论如何创新,本片还是落入俗套,杀手总是一个人,被杀的总是很多人,而且一帮人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分开,被杀手逐个杀掉,总是有个幸存者胜利到最后~~~
3、本片杀手的计划真的很周详吗?i dont thing so,编剧刻意编排而已,杀手怎么算计kelly同一帮kids一定会去那所房子?
4、图书馆开枪的老头突然出现也很突兀,他怎么知道杀手会在图书馆出现?
5、杀手以处女作为杀或者幸存的对象,他经过调查知道kelly实际不是处女说得过去,但是如何得知女记者是处女?就算他问过,女人的话也是不可信的,难道他上过?
6、隔壁帖子说杀手的死也在杀手的计划之中,理由是片尾在停尸房杀手复活了,完全瞎扯蛋!杀手的头被榨汁机夹住,如果这是计划之中,那么杀手就该跑掉了,不会出现在停尸房;如果不是计划之中,那么杀手的尸体就被大火烧成炭了,还可能复活?也或许有这样的可能性,杀手等大火息了,再跑回去装死尸,等人把他送进停尸房,也或许杀手变成僵尸复活了,有那么傻吗??
总结一句,狗屁电影,有点创新的狗屁电影~~~~
伪纪录风格,创意还是值得表扬一下~ ps:那个杀手Leslie好像Jim大叔啊~
和以往变态杀人狂影片不同的是,《面具之后》想要阐述一下到底是为了什么。剧本很新颖,值得小看一下。
creative
6分,有点无聊,但创意很不错。
我就是不明白了 它想怎样。 弱!
变态杀手,追杀,惊声尖叫,逃逸,绝地反击,一部美式恐怖片里不可缺少的标准配置。可放到此片中,这些俗套因为前面剧情的铺垫而变得有意思。这部片子的后三十分钟非常精彩,可不能回避的是,一部电影毕竟是由九十分钟构成的。导演具备了提供三分之一精彩的才华,所以这部片子还远称不上经典。
这是个正经的片子,说明关键时刻大多数人都是傻x。
很新颖的拍摄手法,前半段仿记录片,后面高潮则回归正常模式。展现变态杀手策划和实施虐杀的过程!向系列恐怖电影杀手致敬,所以结尾杀手依然没有死去。
太屎了完全浪费时间
有点不一样的恐怖片
现代版人咬狗
还是喜欢后半段的身临其境~~哈
最后的幸存者竟然有3个
so so 吧。有点新意。
人类的愚蠢就在于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
无聊
虎逼大烂片。
结尾部分很棒,杀手和记者都有料不到的事情
矫情
后面狗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