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是为了美苏两国的背后较量,美国忌惮苏联的势力扩大,苏联就是要扩大。
其实跟前面的朝鲜战争一样。就不得不提。
当时斯大林1924-1953执政,杜鲁门1945-1953执政。站在斯大林的角度看,刚刚打赢了沙皇,乱的一锅粥,就采用了镇压反对势力,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枪决的786098人。这是相当残忍的。所以站在杜鲁门角度看,绝对,绝对要防止红色政权赢了,不然自己就是那下场,所以一直有长达50年的反对红色政权。但是1938年应该是杜鲁门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时候屠杀的人最多,如果这个时候美国能够参与推翻斯大林,应该是很容易的。但是1938年刚好美国也没那个实力,并且是罗斯福掌权,工人问题还头痛。美国也就是1945年二战胜利后才算是军事实力。所以只有从1945开始,美国才有实力跟苏联叫板。
于是杜鲁门援助西欧,援助蒋XX,援助李承晚。美国黑人问题永远是癌症,杜鲁门无视这个癌症细胞就去跑这么远开战,当时1943年美国造了将近40艘航母,是极大的发展,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太平洋,依然力量薄弱。癌细胞就增长了。哪个人群概率学都会出现坏人,如果是白人,那他为了自己也就是最多一百年,他老死就完了,但是黑人的话,就可以有必杀技,不断生,无穷无尽,而且还是合法的。将来总会恶心到你。所以杜鲁门就这样无视癌症,选择消灭苏联。
之后的接任者艾森豪威尔更差,同样是八年1953-1960,智商低。艾森能当上总统,完全就是因为二战的胜利,指挥了诺曼底登陆,并且黑人也希望艾森当总统,这样就能继续无视国内问题,并且黑人也可以通过战争获得地位,白人都怕死。某国战争,朝鲜战争,西欧,都是失败了,都是杜鲁门时代的。艾森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也就知道开战,艾森曾经就提出要用核武器在朝鲜战争上,遭到杜鲁门的贬值,但是到他当总统的时候越战他又不敢用了。1949年苏联有了核武,也是美国的一个大压力。美国也就是1945-1949,四年爽的时间,非常短,这期间杜鲁门改革美国公务员冗余,偷懒,贪污的问题,花了一年,然后苏联有了核武,战场上又畏手畏脚。导致航母,变得用处不大了。
二战之后,看似美国获得了统一全球的机会,但是却没有那个实力,美国除了有航母,核弹,其他什么也没有,国内还一团乱,1943年为了造航母飞机,美国人都砸锅卖铁,自愿捐,家里玩具拆了捐给国家是肯定的,之后必须得挖矿回复经济,苏联也很快有了核弹,美国的优势几乎没有,再加上需要跨越太平洋,所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几乎是劣势。我都觉得这两任总统完全不关心白人生活,完全不懂经济,就只知道开飞机,开炮爽,草菅人命。除非当时美国有计算机等等各种高科技,粮食也不成问题,也不容易赢,人口太少,也难以统一世界。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苏联内战,可惜也没有,赫鲁晓夫时期,也没有内战,军事政变一天就交接政权给勃列日涅夫了1964,所以美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两任总统还让癌细胞扩散,对欧援助消耗了财力。国内也死了不少好人,为了能征到兵,教育低下,剩下的人也没办法建设。之后全成了嬉皮士。
就像游戏里的一样,战争胜利了,不去掠夺其他岛的经济,还把家里农民都变成兵,最后就是经济崩盘,没吃的,只剩下武器,而敌人也只有废墟,武器只能接着往地板上打,又变不回农民,你得开分矿啊,空闲的岛那么多,不开矿,自家也不补充农民,人口太少了,黑人趁机占领农场,反而给欧洲钱,让他们去修废墟,人家将来上税又不给你,就是当时的美国。罗斯福有经济头脑,会运作国家机器,杜鲁门差点,艾森豪威尔是零,到肯尼迪,一个富家公子,更是跟黑人走得近,这时候已经控制不住黑人了,肯尼迪就只会当好人,拿到选票,修改法律。经济头脑负数。所以被刺杀也不冤。
【最后】说一个终极反对观点。所有的战争都是国家问题,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人是会变化的,有些人观点不会变,战争让他改变了,也是战争的功劳,比如第2集他说之前无条件信任肯尼迪,但是现在不了,他开始思考了。每人看待国家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美国人祖籍是爱尔兰,所以他心中的国家就是美国+爱尔兰。这样看的话,美国援助欧洲就是正确的。那另一个人祖籍是非洲,会怎么样?只会有一个个意见相同的小团体,根本没有地域上的国家。所以地域上的选出一个美国总统,完全就是骗局,就是骗没有认识到小团体的老实人,总统大多数情况下跟你不是一个团体。这样也能解释总统做的选择或许就是对的,因为他考虑的是他的小团体意见,而你考虑的是地域上的国家。一个不喜欢狗的人,有一天看到某只狗,就变得喜欢了。这也能解释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犹太人被德国打的那么惨,但是今天的犹太人反而不恨雅利安人。这样的条件下,战争也要重新定义了,名言,远离战争。国家都没搞清楚,就进行领土有关的战争,真是掉进陷阱还不知。
一篇個人觀後總結。前半部分是觀看過程中同步記錄的事件時間軸,後半部分是一些隨想。
越戰期間相關節點性事件
1954 日內瓦協議:北緯17°為界,越共統治北越,法國統治南面
1955 南越共和國建立,法國勢力徹底退出越南。
1960 肯尼迪當選總統
1962 古巴導彈危機
1963 南越政府支持天主教鎮壓佛教民眾(70%人口)
1963 吳氏兄弟和肯尼迪相隔18天遇害。LBJ接任總統。
肯尼迪遇刺後吳庭艷妻子對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說:“現在你知道是什麼感覺了吧?”
“越南戰爭證明我們(美國)不是一個歷史的例外,我們也會經歷糟糕的戰爭。”
Lyndon Johnson猶豫派出更多美軍前往越南,當年是大選年。同時擔心中國像介入朝鮮戰爭一樣介入越南局勢。
1964 國會幾乎全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授權總統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击退对美国武装力量的任何武力进攻。
1965 美國正式派駐地面部隊進入越南
We are prisoners of our own experience...it’s very very difficult to dispel ignorance if you retain arrogance.
1966 17歲的北越女孩,帶上了海明威的書,在時刻可能面臨美軍轟炸的盤山小道上度過了自己的生日。
1966 勞工階級家庭的適齡應征人員不足,導致中產階級開始受到影響。
1966 美國國內反戰聲音四起
Slogen on the wall of a battlefield hospital: We treat them,God heals them.
1968.1.31 春節開始,北越勢力全面進攻南越重要城市,認為所到之處的民眾都會起義加入他們。然而並沒有。北越損失慘重。
1968 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先後遇刺。
美軍到達前,80%南越人生活在農村;而到了1960年代末,一半的人口住進了城市,西貢人口漲了3倍到達300萬,一半的難民沒有固定住所。
1969.1 Nixon就任總統。
bgm來自當時美國國內的搖滾音樂節,節奏歡快動感,同時畫面是戰地現場慘狀的快速切換——擔架、死者、被槍指著的越南居民。
1969.9.2 胡志明去世。
1970.4 尼克松派兵進入柬埔寨。
1970.5.4 肯特大學發生警衛隊槍擊反戰集會學生事件,4名學生死亡。
1971 尼克松透露出計劃訪華的意向。
1972 尼克松訪華。河內擔心中美緩和會使得像1954年中蘇支持日內瓦協議分裂越南一樣,越南逐漸失去中國的支持。
1972.5 美蘇簽訂反彈道導彈條約。隨後幾個月尼克松逐步收縮在越軍事打擊規模,高舉和平旗幟,在同年11月連任。
1973.1 停戰協議簽署。美軍俘虜逐漸被釋放。隨後幾個月,北越的南下進攻便開始。同時,尼克松被捲入水門事件中。
1974 尼克森遭彈劾
1975.4 最後一批美國人離開西貢。大量南越人逃離西貢。
1995 在越南答應釋放所有接受“再教育”的囚犯,同時提供失蹤美國士兵遺骸的信息後,美越貨運正常化。
心心念念很久卻苦於騰不出一段完整時間盡量連續地看完的一部紀錄片。10集以時間為序,歷史敘述從最早法國人在越殖民的時期開始講起。
二戰後世界格局與地緣勢力洗牌,日本退出東南亞地區,法國在胡志明率領的越盟的抗爭下也逐漸退場。胡計劃在河內建立共產政權,這使得很多有宗教信仰以及異見者轉移至南部。南北越隨後以北緯17度為分界線分庭抗禮,前者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認為東南亞的政治格局如果不加干涉,紅色政權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席捲亞洲大陸,這註定是戰後奉行的反共扼共國際戰略的美國所不樂見的。扶植的吳庭艷政府腐敗墮落,而北面的勢力也遠比想象中得頑強。美國並不願意擴大局部戰爭,因為擔心步朝戰後塵,招致中國方面的大規模介入(彼時中國已經提供了物資和軍事訓練方面的援助),同時紅色浪潮襲來的壓力始終盤旋在美國高層決策者的頭頂。
肯尼迪上台之後延續路線,並對北越展開軍事空襲。然而從始至終南越的本土政權都是腐化的短命政權,越南戰爭此時實質上是北越共產勢力(黨內權力已逐漸轉移至黎筍)同美國軍事力量的對抗。
1963年林登約翰遜上任,繼續擴大對越軍事投入和轟炸力度,然而在越展開的軍事打擊收效並不理想。美國在越南局勢中既無法實現政治目的,又很難光鮮地全身而退,陷入兩難泥沼。
65年美國正式向越南派遣地面作戰部隊,大面積轟炸北越要地,試圖有所進展。未果。隨後幾年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漸起,能否妥善處理對越問題將影響高層政局。
承諾南越政府在其危急時刻提供全力支援的尼克松因醜聞辭職,南越崩潰,美軍徹底抽離,越南統一。二十年後美越重新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然而戰爭帶來的傷痛和割裂卻依舊深埋在兩國的社會中,揮之不去。
看到紀錄片中途時,我徹底喜歡上了了解戰爭這件事。表面上刀光劍影的背後,往往是政治的博弈、價值的碰撞、家庭的破碎、凡人的苦難,以及最重要的——在直面死亡時展現出的,最純粹、最完整、最無掩飾和保留的人性。本片並不是純粹的戰地紀錄片,鋪陳兵力火力的對碰、雙方死傷情況、詳述地方特定戰役都不是篇幅中的重點。片中的插曲是個很有趣的敘事線索。我所觀看的“水山漢化”版本非常詳細地在每一處插入音樂響起時在字幕中註明了曲名以及隨後的歌詞翻譯,其中主要是當集展示的年份區間內流行於美國本土的搖滾或流行音樂,這一線索成為了片中很好的觀察越戰不同時期美國國內民間對戰爭的態度的切口。
片中呈現了雙方國家各自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戰爭故事。楊文梅的父母是法國統治時期的政府官員,紅色勢力在北面掌權之後舉家欲逃往南越,然而姐姐卻執意要留下,親情就此被時代浪潮沖散;與此同時的大洋彼岸,丹頓·克羅克打小崇拜書中故事裡的美國英雄,甚至以離家出走的方式脅迫父母同意其參軍入伍,伸張正義和實現個人價值。斯人已逝,生命永遠定格在青春的年紀,而殘留世間的人卻徒長年歲。談及收到陣亡通知書時的記憶,丹頓的姐姐和母親都歷歷在目,鏡頭前的她們表現出的卻是令人心疼的坦然和平靜。
人們在指稱戰爭時往往在名字中冠以國名,仿佛戰爭的主體是兩個或多個宏大的、高高在上的國家概念;然而實際上的每一場戰爭,其真實的承受主體,都是一個個直接介入其中、抱持著堅定的信念或未解的疑慮、給親人和家庭留下苦痛、而自己的肉體和心靈遭受長久折磨或永恆消滅的、和你我無異的普通人;而宣揚戰爭、鼓吹戰爭、挑起戰爭的人,往往是些永遠不用也不會親臨戰場去感受死亡的人。
片中美越雙方的老兵在鏡頭前的呈現姿態稍有不同。北越老兵大多著軍裝,談吐更加堅實有力,談及戰爭經過時也帶有一些自豪的語氣。對於他們來說,越南戰爭或許是一次掃除阻礙統一的敵對勢力、結束百年殖民屈辱史、構建嶄新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陣痛;而在美國老兵的眼中,此役帶給他們的更多是一種多重撕裂。他們為貫徹國家意志懷揣一顆以正義使者自居的心踏上陌生土地,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冷眼和唾沫;他們被迫攻佔毫無戰略意義的山頭,或是無奈燒掉疑似越共的村民的茅草房;而九死一生重回故土時,發現瞬間置身於國內反戰的聲浪中,甚至頂上了“Baby killer”的蔑稱。自始至終,他們都在生死和價值的漩渦中被撕扯。
第十集中北越老兵阮玉說:“我們在越戰後開始反思戰爭——對實現正義這場戰爭是否有必要?戰爭對嗎?”對我而言的疑惑是,美國介入越南局勢的直接原因,真的如其所說,完全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鋪開?還是如下所言,想要維持美國在戰後秩序中的引領者地位,靠武力堆疊國際聲譽?雖然一場戰爭背後的原因往往不會是單一排他的,好比上文那張“Top secret”中的US aims一樣。
相比起政客時常將戰爭作為一種選舉手段,美國普通國民對越戰的看法也經歷了種種撕裂。在正式派駐地面部隊進入越南之前,除了那些慘遭切割的家庭之外,這場戰爭的進展和情況似乎並未頻繁出現在公共討論中。然而隨後,國內的反戰情緒在影像資料中被一步步地催化,在美萊村屠殺被曝光之後達到一個新的頂峰。此情此景之下,人們很難不自問這場戰爭的意義。美軍以“擊殺比率”作為每場戰事勝敗的關鍵依據,這無疑從兩方面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美國國民並不在意擊殺的敵人數而往往更在意陣亡的我軍數;為了擴大“戰果”,無辜的越南民眾無情地化為冰冷的數字被捲入這一個無意義的“戰爭除法”之中,而平民的死亡又反過來激化了反戰的聲量。說到底那些高聲宣戰,期待通過一種構想的、藉助本國現有軍事力量狐假虎威的間接姿態來滿足自己內心抽象的民族或國家自豪感的人們,在戰事爆發之後卻常常會表現出對殘手斷腳、血泊尸體等種種戰爭陰暗和殘酷面的易感和脆弱,悔不當初地開始反思一開始的暴言。最後一集中受訪的一位美國女士——曾在美萊村事件之後氣憤地將美軍成為“嬰兒殺手”——在看到肅穆的越戰紀念墻之後卻邊流淚邊向鏡頭為自己曾經的言論道歉。我不懷疑她的情感,無論是憤怒還是悔恨我相信都是真實的,只是它們都廉價粗淺得可笑。就像所謂的“願意為了金錢替你保守秘密的人可以為了更多的金錢出賣你”的提法一樣,能夠僅憑碎片信息就輕易給宏大事態定性的人自然很容易通過同等尺度的“反信息”來翻案。
嚴以律己。
令我感觸非常深的另一部分是一位位出現在拍攝於幾十年前的黑白照片中的人們,在片中完整地坐在現代的攝影鏡頭前,或沉重、或驕傲地回憶往事。從五官上我認出他們是同一個人;但從眉眼中我又發現他們已今非昔比。我為他們死裡逃生感到欣慰,同時意識到,比歲月更嚴酷的,是戰爭強加給他們的一切記憶。
就像費里齊講到的那樣,倖存者們如今的功勛、地位甚至生命本身,都是建立在無數敵人和同伴們的亡魂之上,因此對他們來說,無論這場戰爭如何定性、取得了怎樣的成果,他們、他們的家屬們、所有以任何形式介入這場戰爭的人,其戰爭記憶中註定會有一條難以忽視的,由痛失所愛而留下的無法愈合的傷疤。無論如何解讀,從什麼角度撫摸,它都只會帶來最純粹和直接的痛苦。
此時此刻,正在讀保寧的《戰爭哀歌》。
對於殘存者們來說,戰爭是一場虛無的颶風。它闖進你的生命並肆虐其中,挾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情感和對未來的希望,留下一片需要用盡餘生去清掃的陰霾,再倏地消失不見。死者的痛苦就此終結,轉而堆疊到了生者的身上。我在想,如果我站在了懇求一槍了結的瀕死戰友面前的話會作何選擇。那時候,只有我有能力決定痛苦的歸屬。扳機成了一種痛苦轉移的按鈕,按下它,解脫對方,折磨自己。選擇不這麼做的人,是不是不敢為對方承擔這份轉移痛苦呢?這是否在所謂的“心有不忍”之外,還有一層自我保護的意味呢?
軍人這一印象裡擁有無比堅毅情感和鐵血意志的形象,在第十集的採訪中,當美國和越南受訪老兵們談及自己的陣亡戰友們時,無論是先前面帶驕傲地敘述抗美作戰的越南老兵,還是自始至終若有所思語氣平緩的美國老兵,無一不噙淚哽咽。
我忘不了臨近片尾時,出現在整部紀錄片中的一張張講述者們的面孔。伴隨著O’Brien和緩平靜的朗讀聲,他們或凝視,或沉思,或望向虛空。就像小熊英二在《活著回來的男人》最後說道,歷史是由傾訴著和傾聽者共同搭建的,我們有義務將他們的歷史留存下去。南越美國大使館最後的電報末赫然寫著:“Those who failed to learn from history are forced to repeat it.”那麼傾聽、搭建、反思、銘記,就應該是我們面對戰爭和一切歷史傷痛時應該採取的姿態。
片尾曲《Let It Be》by The Beatles中,孩子們坐在曾親歷戰爭的直升機裡左摸右碰,臉上洋溢著好奇和快樂。美國老兵們有的在多年之後重回越南,與曾經的敵人和曾經的自己和解。
回看當今世界,有人在進行戰爭,有人在掩飾戰爭,也有人在鼓動戰爭。在高聳的國益面前,個體不過是車輪下的齏粉。而無法跳脫出正邪、善惡、成敗、侵略與被侵略的固定框架,就註定無法跳脫出以國家和民族為中心的單一語境,從最根本的人的、人性的角度懲前毖後,走向未來。謹以此片自勉,望永遠能在狂熱中保持清醒,永遠凝望深淵,而不倒向深淵。
豆瓣有一个“摄影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照片”的专题,看到里面有好多著名的摄影作品,但这些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并没有改变历史的作用。倒是这两张照片确是名符其实:
这两张照片从某种程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本土的反战热情,直到美国无奈地从越南撤军。
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越南战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史料翔实、视角中正、给人无限多的启迪。我大概完整地看过两遍,个别集多达五六遍。虽然每集都有近两个小时片长,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但每次看都欲罢不能、收益良多。前面那些知识也是得益于此记录片。
记录片难在姿态不偏不倚,尽最大可能客观展现事实。然而著书立传又怎可能没有立场与角度,所以如何平衡主客,拿捏尺度,是最难的事。自然记录片如此,人文记录片更是如此。美国人以越战为题材的记录片挺多,以这部价值为高。关键一点就是创作者没有大国沙文的情怀,摒弃了自恋自艾的小气,而是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待美苏冷战的狭隘与苍白,以冷静思辩的心态来看待战争的荒诞与不可回避,禁不住让观者感慨理性的脆弱,历史的无常。
记得第三集是以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轴线,从他在小镇上成长说起,一家人点点滴滴琐碎的回忆加深了亲情的关爱与生活的甜美,然而这位普通男孩第一次进入实战就被藏在黑暗处的北越战士打死了。剩下的是留给家庭永久的痛苦与伤疤。越战美越死亡比例据说是五万比一百万,这是美国二战后因战争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然而北越仅战士损失的是一百万人,只是没有人去记录,没有人去整理,死了就是死了。这同样应当和那个美国男孩一样是一百万个可以让人心痛的故事。记得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战争的发动者向追随者表示要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换来的是雷霆掌声。可事实是这些鼓掌和呐喊的正是要不惜的那一切。如果他们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会有雷霆的掌声吗?越南人如此,美国人也是如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与胡志明因为反对日本法西斯站到同一个战壕,美国为了冷战反共扶持了吴庭艳的南越政府,站到胡志明的对立面。当后来美国人认清吴庭艳不过是一个独裁的暴君后,又不得不默许南越的叛军推翻吴的政府。美国人千方百计地想把整个越南改造成他希望的样子,结果一败涂地。可看看今天的越南,在战争胜利几十年后又自发地向美国靠拢,越来越像美国希望的样子。这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扇了每个经历者一个耳光。我连调侃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在历史面前我们除了老老实实地受着还能怎么样呢?
二十世纪,充满了苦难,动荡,冲突碰撞,也孕育了希望和新生,实在是让人梦绕魂牵的一个世纪。故事里的事,值得细细品味体会。也正是那个复杂的二十世纪换来了和平稳定的新世纪。回溯历史,感动,热泪,同情,悲悯,这种情节,很复杂,有心人会有自己的理解解读。它对新世纪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宝贵额财富。
PBS十集纪录片《越南战争》值得观看。
按照该片的观点,越战是第一次让美国大众知道原来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总统是会骗自己的,大量通话录音,秘报显示美国高层最早从肯尼迪时期就知道南越是扶不起的,早就知道打不赢这场战争,只是苦于找不到体面退出的方法死撑。(参考当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艾斯伯格泄露了大量兰德公司的秘文,后来被拍成电影《华盛顿邮报》)
看完感觉尼克松不容易,替JFK,LBJ两位前任擦屁股退出越南战场还惹得一身骚。福特就多聪明,在南越快要倒台前,找国会要巨款,国会不批准,完美把盟友倒台责任甩锅给国会。
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后来美国政坛的麦凯恩曾是战俘,国务卿克里回国后参加反越战活动。第八集有美莱村惨案,美军对越南平民的暴行就连美军自己都看不下去(美军地面部队在美莱村屠杀老人妇孺时,后面赶到的美军在直升机上冲着地面部队喊话说你们再不停止杀人我们就要朝你们开枪了…)。
第十集中提到越战烈士纪念园设计者是40年代去美国的华人后代。美国在越南的大使直到最后一天都坚信西贡很安全,拒绝了海上和陆上的撤退方案,拖到最后撤退时只有动用直升机。
总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纪录片外的一些信息:
武器方面: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的DARPA研发了许多新武器用于杀人。
指挥方式方面: 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崇尚定量分析,美军内部量化分析达到极致,结果越战时美军的糟糕表现让美军开始反思量化分析的适用场景。
<越南战争>,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都知道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有了这个十集的纪录片,制作精良,立意深刻,非常吸引人…相对而言国人更了解的朝鲜战争在美国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纪录片都很少…被人称作被遗忘的战争…想全面了解的的话看国内的纪录片是不够的,因为国内的影音资料太少了…
纪录片先是从整个越南的时局开展,其实越南的情况和朝鲜半岛,和中国都是相似的…都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的大背景,尤其是当时苏联领衔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日中天,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何况越南…也正是因为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才在朝鲜,在越南那么不遗余力…只是谁也没想到,越南竟然是个这么深的泥潭…
整部纪录片都含有丰富的历史镜头和反思,朱玉俯视皆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是一个美国老兵说道:战争谁赢谁输都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去争论的…意思是战争太残酷了,每一个亲临战争的人都不愿意再事后回想,甚至很多老兵退伍后终其一生都未在提及曾参战一事儿…很多老兵后代都是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长辈曾参加过越南战争…
我想对于网络上沉迷于大国崛起,沉迷于战争征服的人或许有所警示…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是远超常人想象的,其实中华传统就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等等都是对战争的反省…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妄言战争,妄言牺牲(谁不是儿女,谁不是父母,谁没有家人朋友呢),珍惜和平啊,安稳度日即便平凡终老也不是坏事儿吧…
1.深入思考人类历史越想越虚无,所谓历史的重复、重蹈覆辙,一切只能归因到人性。人性本身的阴暗面就好比引力,将人们无可避免地带向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黑洞。
2.越南战争到底谁是胜利者?按照杀伤比肯定是美国人,但如今人们评价越战只会用上“泥潭”二字。北越最终统一越南,但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越南,代价是百万条生命,现在还不是要和美国人做生意。
3.太宏观的东西过于虚无,会怀疑人类到底有没有理智。但每个个体的经历却都实实在在,让人心痛。人类的情感太过奇妙,从“单纯的仇恨”到两方老兵战后相拥在一起,证明这种被掀动的莫名的仇恨注定不会持久。
4.美国记者站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前,说希望再有统治者发动战争时可以先在这里反思一下。那么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吗?
5.一部客观翔实的纪录片,带领我了解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但我花了10个小时也不过是了解了围绕中南半岛某国几十年的历史,人类全球数千年历史还有很多等着我去了解。
6.希望我们也能拍出这种程度的纪录片,纪录我们自己的历史。
7.豆瓣的评论区真得看吐……
感觉担任解说的是汤姆·汉克斯,但演职员表里偏偏找不到他的名字,或许是我听觉出错了,不过真的像极了他的声线……
首先是片中出现的大量与镜头场景高度契合的六七十年代的反战歌曲,包括鲍勃·迪伦、滚石、甲壳虫、西蒙和加芬克尔、杰斐逊飞机等歌手和乐队,这些歌曲即便现在听来,也仍旧好听,仍旧发人深思。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反战”主旨的歌词应该是其获奖的极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关于越战前的美越两国的大背景的介绍,包括美国国内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梁家辉主演的《情人》便以此段历史为背景);留着山羊胡子、极似中国农夫的胡志明“胡伯伯”的成长、抗争与反击,武元甲大将指挥的奠边府战役,南越吴庭艳兄弟的骄横与专政等等。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士基本构成是“19、20岁的高中辍学者,精英、富人和特权者有办法逃避,而他们没有,这不公平。”是的,这不公平,于是他们来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的越南,看到了许多他们不愿看到的,这些场景成为了他们后半生噩梦的主要组成部分。
释广德与另外六名僧人的西贡街头自焚,他们端坐在烈焰之中纹丝不动;肯尼迪在吴庭艳兄弟被刺杀的21天后被暗杀时,穿着越南传统服装“奥黛”的龙夫人对杰奎琳·肯尼迪说“你现在知道我的感受了吧?”与她另一句名言“让他们烤去,我们来拍手叫好就是”同样令人厌恶。
解说者一遍又一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着美国总统的名字“江森”、而字幕却同步显示着“约翰逊”时,让人感到非常、非常不适,尽管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个恶意的笑话,哦,江森,江森,江森……
街道,丛林,稻田,乡村,茅屋,小桥,山洞……无处不在的尸体,无处不在的硝烟,无处不在的枪声。忽然有位戴着锥型草帽的苗条女子肩挑双篮,摆动手臂,扭动腰肢,步履轻快地走在越南南方的稻田田埂上,似乎战争与她无关。
德浪谷一战之后,当美国记者采访美军指挥官,让他谈谈北越士兵时,他说:我愿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取指挥200名北越士兵,他们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敢于牺牲——这种对敌人的尊重,与抗日神剧里他们对敌人的极度轻视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1968年之前,常常可见美军驻越南总司令威斯特摩兰的身影,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46岁就任)自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口才极佳的他常常作各种即兴演讲。凝固汽油弹,落叶剂,这些都成了他后半生被世人诟病的东西。越南将军阮圣山口述:“(凝固汽油弹)烧得像一条火龙,人们的脸鼻手脚都在着火,像个运动的火把。”
关于被俘的美军,我想多说两句。他们被俘之后,惨遭各种虐待,各种残酷的折磨,他们被迫接受采访,让他们亲口指责美国政府并明确表示反战。我仔细观察过每一个被俘者,他们当中也有人害怕,但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他们面对镜头不卑不亢,神情平静,淡然,从容,甚至有人偶露笑容,绝无取悦敌军、卑躬屈膝或者流露出恐惧神色的姿态。这一点让我颇为佩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教育能让他们做到这样,我想他们不是不怕,只是神色绝不示弱——所有被俘者都如此,绝非个例。
在美联社和NBC记者目睹之下,南越国家警察署署长阮玉鸾用一支漂亮的.45柯尔特手枪在街头枪毙越共特工阮文林的照片早已传遍世界,然而终不如这段完整的视频慑人心魄,阮文林临死前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罗伯特·肯尼迪步兄长之后尘,也被刺杀……
一位北越人回忆说:“我喜欢读报,但从没读到过败仗,只写胜利。这有点奇怪,如果全是胜利,人们会自问,我儿子在哪?他死在哪?麻烦的问题。所以最安全的,是暂时沉默。”这不由得让人深思。
1968年的局势似乎有了变化:美国国内,“江森”被尼克松顶替;而越南战场上,雪茄不离嘴的二战英雄艾布拉姆斯将军接替了威斯特摩兰。而在苏联支持的北越,胡伯伯的威望和权利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头角峥嵘的黎笋。
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芝加哥中心巴尔博和密歇根大道交口处,和平示威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警察前来平息,国民警卫队被调来帮助,群众高呼纳粹敬礼口号“Sieg Heil”,警笛和尖叫声中,冲突不可避免地升级了。一位身穿黄色T恤赤手空拳的年轻人被几个手持警棍的警察围住殴打,他仍尽力还击;两位警察拖着一个倒在地下的抗议者飞奔;另一位年轻人被三个警察各提手脚,毫无反抗之力,场面极度混乱……警察在这次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被讥刺为“盖世太保战术”。“江森”想去芝加哥,但被特勤局告知无法负责他的安全而作罢……
到1969年4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出动了五十多万人,阵亡达40794人,花掉了700多亿美金……
美国民众在渐渐失去耐心,是该考虑撤军了。“要让美国人从越南脱身,并且看起来不像是投降。”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要做的。终于,握着核按钮的尼克松坐到了巴黎的谈判桌上,“乞求和平”,但事与愿违——战争,或许你可以想打就打,但却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随着越来越高的反战浪潮,1970年的春天,美军侵入柬埔寨。到6月底他们撤出时,白宫接到的报告是,他们打死11349名敌军,缴获22000件武器,摧毁11688个地堡和建筑,但此时画面上出现的,却是满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儿童横七竖八的尸体。随后,17000名南越士兵侵入老挝,然而一半人死伤或被俘。南越军官陈玉会带领的600人的一个营,战到最后被迫投降,活下来的仅仅55人,不足一成。
南越的总统如走马灯一般轮换,现在统帅着世界第五大军队的是阮文绍。
1974年7月27日,尼克松因滥用职权被国会弹劾;8月9日,为避免被弹劾,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好歹,他占据了主动。与此同时,阮文绍将自己关在了西贡的办公室里,他将南越的生存置于尼克松个人的承诺之上。可而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南越在换总统,美国也在换:尼克松下去,福特上来。
1975年3月29日,北越军队攻占了南越第二大城市,岘港。美国记者说,“岘港不是被占领的,而是崩溃于自己的恐怖。”北越军队离西贡越来越近,南越军队和美军开始撤离。混乱不堪的撤离场面,呼喊声,哭泣声,怒骂声,航母上的南越直升机被一架架推入海中……
在前步兵简斯克鲁格斯的倡议下,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了:越南老兵纪念基金。他们募捐做计划,最终让65万美国人捐出了800多万美元,并在林肯纪念堂旁边,设计建造了越战纪念墙——V形黑色花岗岩线条在倾斜的青草坡地上融合;而这黑色疤痕一般的造型,代表着悲伤、耻辱与堕落。在这个疤痕之上,高大的黑色花岗岩墙体之上,镌刻着57692名阵亡者的姓名——他们应该被他们的国人铭记。或许,“他们不是英雄,而是受害者。”有人这么说。
越战,带给美国的是什么?带给越南的是什么?带给世界的又是什么?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对我们是别人家的战争,对越南和美国都是撕裂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大事件。然而我们就没有撕裂么?只是我们惮于反思,所以难于和解。作者很费心了,两国四方的当事者的访谈,无数的录用、录像、报刊、照片档案,以及穿插其中的音乐,其时的摇滚、民谣。一部纪录片,达到了一座博物馆的效果。
好片,看剧的同时还能学习历史
保持了一贯水准。比 Prohibition 和 The Civil War 成就更高的佳作。一个这么困难的题材,看起来却没有“导演好难”的感觉,因为对所有人物带有深深的理解之同情。地球东西,国家南北,所有人义无反顾、驷马难追地一起奋力奔向悲剧。
快十部电影的长度,两周终于看完,当初想看这部还是因为雀斑说他为准备Trial of Chicago 7补课看的,Tom Hayden确实短暂出镜了。。是部非常详尽的纪录片,各方都有采访到,也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实在很致郁。越战是“the biggest nothing”,只有在战争之外的人才会谈论输赢,patriotism是真正的谎言,普通人被政客一手推进这个巨大的悲剧中,不知道60/70s那些movements是否真的有让世界变好一点唉
立场嘛,肯定是是站在米国一方,反思有但也仅仅是有,整体节奏不错
每集都有一部电影那么长,所以真的花了蛮久才看完。美国在越南泥潭深陷最终不得不全面撤兵,一是不了解环境和对手(特别是“人民战争”这种打法),由此带来指挥失当战术不凑效;二是南越政权是扶不起的阿斗,换了几次大佬除了贪腐依旧无所作为一副死相;三是中苏二共竞相援越,解放军直接助守北境免去北越南进后顾之忧,美国等于以一对二;四是战争耗时太久,新旧总统在战事上的承诺毫无兑现希望且自身陷入丑闻,随着战地传回的“残酷”“不人道”的相片,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游行不断,而美国的国家传统终究不是不顾民意坚决镇压一意孤行~看的过程中不得不赞叹于采访对象观点表达的多元和影像录音资料保存的清晰和完好,另外纪录片本身是一场六七十年代流行摇滚乐的盛宴。
上乘之作,感觉看的人不多啊...
最难过的地方:那一碗白米饭带来的孽缘
钱穆说,历史很复杂,不是三两句话可以痛快讲清楚的。 断断续续看完这10集1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对历史本身就更不敢妄加评论了,恐怕流于轻浮。只提一点感想:当年的那些记者和摄影师是真的牛逼。。。历史的记述者曾经是吟游诗人、曾经是朝廷豢养的史官,历史的载体曾经是出土的文物、口耳相传的史诗、书写在各种媒介上的文字,等等等,但到了越战的时代,记者和摄影师们就是历史的记述者,那些图片、录音和影像,就是历史的载体。未来的时代足以给每个人提供留下自己历史的机会吗?互联网的虚拟字节能留得住历史吗?
五星推荐,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北越采用的游击战战略基本和中国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胡志明小道参考了朝鲜战争的运输。美国采用的战略,建立定居点,移居农民到堡垒,切断与游击队的联系;烧毁粮食、房屋等物资;在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实施安抚和日本在中国的战略相同
每一集都像是一篇充满叙事感的论文,风起云涌。
啥时我朝也能这样真实客观的还原历史?而不是连部《芳华》上映都有问题!
中立且真诚的反省。
能制作出如此客观纪录片的国家永远都有希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具体的每个个体的生命是最容易所被遗忘和不被顾及的/别有用心,只顾己利之辈最为可恶/没有真相只有谎言最为绝望
拖拖拉拉地将近看了一年,不是不好看,而是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再看这部可能更想死。Let it be 吧。
对越战、冷战、苏联、“自由”、爱国的反思非常深刻。在强力的政治的宣传下,被煽动的民众极其容易变得狭隘。Bob Dylan 的歌词真是太好了
美国和南越的失败有历史性的原因,当时北边所信奉的东西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迷惑性。就如同秦灭六国,真的是秦最好吗?不是,只是秦的动员能力最强。在漫长的拼经济过程中,就衰落下来了。
详尽、清晰、客观、感人。无可挑剔。
国共内战的越南版本。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复着,人们却并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